标签: ,

国家开放大学网课《幼儿游戏与玩具》终结性考试大作业占课程总成绩的50%。

1.题目一:请提供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介入游戏的案例,要求和知识内容结合起来。可以用文字描述清楚游戏的类型、如何进行介入,可插入相应的幼儿游戏和自己指导的图片。(40分)
简答题 (40 分) 35分

一、案例背景:
在建构区插雪花片,这是孩子们随心所欲的愉悦活动,孩子们有的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边讨论边捕雪花
片,有的一个人专心致志的插自己的小玩意儿。我观察着孩子们的操作:谁在搭建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在
插雪花片是肖插、方形插,还是其他的插了多长时间现在正在解决什么问题我发现孩子
们能熟练的进行直插、方形插,而且可以插出许多不一-样的东西。我边观察边做决定,该教孩子们一- 种新的
技能:圆圈插。于是我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通过示范讲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掌握圆形的基木插法,女孩子
们还把它们形象的比喻为”手镯”。
二、案例描述:
尽管已经在集体指导的时候,讲解过圆形的基本插法,但还是有个别的孩子不会拼插。
琪琪:” 你的圆圈圈- -点儿都不圆。”
达达:” 我就是插不进去。”说完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我压制着自己”教”的冲动,听着他们的谈
话。
琪琪:” 我来帮你插,这里要转弯的。”
达达:”不用你帮, 我会的。”
这次,达达在插的过程中,把琪琪已经插好的圆圈拿了过来垫在自己的圆圈下比试着。” 你要做的和我的
-样圆。”琪琪不时的提醒着,就象个小老师。
我悄悄地离开了,我认为,这时采取保持沉默的策略是因为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师幼之间的交流有所不同,
幼儿间由于彼此间的平等地位关系容易使他们可以毫无拘束的自由交流、讨论。在这样的交流中幼儿既随意
保持自己的- -份独立,而且幼儿间交流所用的语言是彼此最能理解的语言,这样的交流是教师的直接指导所
不能达到的。他不仅对幼儿区域性活动起到了-种支持的作用,并且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此时无声胜
有声。
我发现,掌握了圆形插的孩子们,又开始新的探索了。于是我不断的鼓励孩子们展开各自的想像,
在基木形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孩子们带着想向的翅膀展开了操作活动,时不时有新的”创意”产生:太
阳、饼干、棒棒糖、呼拉圈、糖果等等。我把作品
进行了展示,每件作品都用一片小爱心来标明它的
作者是谁,这样的展示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满足的愉悦,还让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有了学习模仿的机会。
有时,这些作品还吸引-.些原本对结构游戏不感兴趣的孩子。
在这儿我除了采用直接支持的策略外,还采用了间接的支持策略,即创设利用某种环境因素对幼儿
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我认为教师在活动中应随时、全方位地观察了解幼儿在活动
中的表现、掌握动态、捕捉指导的机会。根据实际需要,以多种灵活方式进行一-定的介入干预,从一个主观
仪式意识浓厚的引领者转变成一个尊重幼儿白主白愿,积极促进幼儿按白己的步调发展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所以,个别化教育是区域活动教育的核心问题,对待特殊的幼儿要用特殊
的方法,要把握住教育的契机,顺势而为的给于各种支持,还要以一.份真诚的态度对待幼儿。
对待不同的情形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除了语言、亲密的肢体接触、无声的关注,以及点头、微笑
等之外,也可以用自己的受益、共同的分享或接受并感谢他的成果等方式。当然”肯定”和”支持”本身也
包含着适当的指明问题所在,并引导孩子具休地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2.题目二:请学习者分享自己制作的一件玩具,供大家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自制的玩具要求符合所学的知识内容。可以用文字描述清楚玩具所使用的材料、制作方法和玩法,并插入相应的图片。(30分)
简答题 (30 分) 25分

俄罗斯方块
准备材料:彩色卡纸,水笔

制作步骤:先用白色卡纸做好底图,并画上相应的方格;接着就可以按照俄罗斯方块的风格制作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砖块;

游戏玩法:让宝宝在不同的彩色砖块中寻找合适的砖块,然后放在底图上,一层层铺满底图则完成挑战;

游戏效果:开发孩子的观察力和空间能力;

数字排排站

准备材料:

纸筒(可以自己用较硬的纸板卷),五色不同的卡纸同卡纸相对应的五色毛绒球(玻璃珠或者其他圆形的物体代替也可以)黑色马克笔

制作步骤:准备长短不同的五个纸筒,在纸筒外面粘上双面胶备用。

将卡纸分别包裹在纸筒外面,并按照高矮顺序依次写上1-5,准备相对应颜色同等数量的毛绒球!

引导小朋友把毛绒球放进对应数字的纸筒里。

这是个适合2岁半小孩子的数数和颜色认知配对游戏,小小的游戏融合了不少信息,数字,数与量的对应,颜色认知并配对,还有纸筒的高低代表数量的大小。可以从不同角度训练小朋友~

点数

能手口一致较熟练地点数物体,并说出总数。能按实物数量,取出相应的数字。

大小颜色序号归类

形状

通过触摸感知各形状的基本特征。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排序

学习按照物品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排序。能通过观察、推理发现物品、图形或数字的排序规律。

速度

在操作活动中感受斜坡的高度以及坡面的光滑度及障碍物与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激发幼儿大胆猜想。
附件名
题目2参考答案截图

3.题目三: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谈谈为什么幼儿园要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30分)

简答题 (30 分) 26分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途径。当然,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学前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游戏有益于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是适宜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环境,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形成和发展着各方面的能力,游戏最充分地反映与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

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能最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对幼儿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价值。游戏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幼儿最喜爱的一项基本活动。

在游戏中,幼儿表达自己对于周围世界的感受、理解、想象和情绪体验,释放着创造的冲动和愿望。幼儿在造型中感知平衡、对称、颜色搭配等美学方面的知识,在欣赏作品中感受自己主体精神的体现,不仅从中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提高了审美能力。

游戏过程,是幼儿经验的主体性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外部的、物质的东西向内部、观念的东西转化,而且也使内部的、观念的东西外化为实际的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实现着主客观的双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