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电子政务基础形成性考核(一)

以下三个讨论题目,三选一。

1、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2、“互联网+”环境下政府服务模式转变的动因。

3、新技术环境下电子政务发展环境面临的变革。

考核形式及要求:从以上3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提交字数不低于500字的讨论提纲,提纲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的讨论提纲、联系实际的例子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的提纲给每一位学生评分。

评分标准:

优秀的标准(100>X≥90)

能够准确地说明讨论题目的内涵,逻辑严密,有一定的创新性;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观点。

良好的标准(90>X≥80)

能够准确地说明讨论题目中的某个方面的内容,比较准确地说明另外一个方面的内容;逻辑清晰,有某些独立见解;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证明观点。

中等的标准(80>X≥70)

能够比较准确说明讨论题目,逻辑较清晰,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说明观点。

及格的标准(70>X≥60)

能够比较准确说明讨论题目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逻辑不严密、不完整,自己的见解不多;联系实际的例子不十分恰当。

不及格的标准(X<60)

不能够说明讨论题目的内容,逻辑混乱;联系实际的例子不对题。

零分

有以下情况之一为零分:未开展小组讨论且未提交作业;文不对题。

一、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

提交的个人提纲字数不低于350字。

核心导向:以 “人民为中心” 的服务本质深化

电子政务发展的核心趋势是从 “管理型” 向 “服务型” 深度转型,不再局限于线上业务办理,而是围绕群众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构建 “全生命周期” 服务体系。例如,从新生儿出生 “多证联办” 到企业注销 “一网通办”,均体现政务服务从 “碎片化” 到 “一体化” 的整合,本质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减少群众 “跑腿次数”、降低企业 “制度性交易成本”。

技术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 等技术成为电子政务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形成 “技术赋能治理” 的鲜明趋势。具体表现为:大数据支撑精准决策(如地方政府通过分析民生数据预判教育、医疗资源缺口);人工智能简化服务流程(如智能审批系统实现 “秒批秒办”,替代传统人工审核);区块链保障数据可信共享(如跨地区社保、公积金转移中,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防篡改、可追溯),打破 “数据孤岛” 问题。

服务形态:“一网通办” 向 “跨省通办”“全程网办” 延伸

随着全国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电子政务正突破地域和层级限制,形成 “全国一盘棋” 的服务格局。早期 “一网通办” 聚焦省内业务整合,当前趋势是推进高频事项 “跨省通办”(如身份证异地办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企业跨省经营许可办理),且逐步实现 “全程网办”—— 从申请、审核到领证全流程无需线下提交材料,彻底打通政务服务 “最后一公里”。

安全保障:“发展与安全并重” 的合规体系构建

随着电子政务数据量激增和业务复杂度提升,“安全” 成为关键趋势之一。一方面,《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电子政务划定安全边界,要求政府部门加强数据分级分类管理,防范数据泄露、滥用风险;另一方面,技术层面通过构建 “纵深防御体系”(如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应急响应机制),在保障业务高效运行的同时,确保政务数据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避免因安全漏洞影响政务服务公信力。

 

 

 

二、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允许粘贴打印稿,或者粘贴裁减的报纸与杂志。

人工智能赋能智能审批:广东省 “粤省事” 平台的 “智能秒批”

广东省在 “粤省事” 平台推出 “智能秒批” 服务,针对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办理、护士执业注册、教师资格认定等高频事项,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比对申请人提交的电子材料与政府数据库信息(如身份信息、学历信息、资质信息),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审批,最快 1 分钟内出结果。例如,个体工商户申请营业执照时,系统自动核验经营者身份、经营场所信息,符合条件即生成电子营业执照,申请人可直接下载使用,大幅缩短传统审批的 3-5 个工作日流程,体现 “技术赋能简化服务” 的趋势。

“跨省通办” 突破地域限制:全国政务服务平台的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此前,参保人员异地就医需先在参保地备案,就医后携带票据回参保地报销,流程繁琐。现在通过全国政务服务平台与医保系统联网,参保人员可在线完成异地就医备案,就医时直接凭社保卡或电子医保凭证结算,医疗费用实时报销。截至 2024 年,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超过 98% 的统筹地区,年结算量超 4000 万人次,解决了 “看病垫资、跑腿报销” 的痛点,是 “一网通办” 向 “跨省通办” 延伸的典型案例。

区块链保障数据可信共享:浙江省 “区块链 + 政务服务” 平台

浙江省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 “政务服务链”,将公安、市场监管、税务、社保等部门的核心数据上链,实现跨部门数据可信共享。例如,企业办理 “多证合一” 登记时,市场监管部门将企业注册信息上链,税务、社保部门可直接从链上获取数据,无需企业重复提交,同时区块链的防篡改特性确保数据真实有效,避免因数据不一致导致的业务卡顿,有效打破 “数据孤岛”,体现 “技术支撑数据共享” 的趋势。

安全合规体系实践:北京市政务数据 “分级分类管理”

北京市按照《数据安全法》要求,对政务数据实行 “分级分类管理”,将政务数据分为核心数据、重要数据、一般数据三类:核心数据(如人口基础数据库、国家安全相关数据)实行最高级别的安全保护,仅授权特定岗位人员访问,且全程留痕;重要数据(如企业登记数据、社保数据)实行分级授权,限制访问范围;一般数据(如政务公开信息)可依规向社会开放。同时,建立数据安全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现数据泄露风险,立即启动溯源、封堵、止损流程,确保政务数据安全,体现 “发展与安全并重” 的趋势。

三、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

 

一、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核心导向趋势:从 “服务便利化” 到 “治理精细化”

核心逻辑:以群众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推动电子政务从 “解决‘能办’” 向 “追求‘好办’” 升级,注重服务的精准度和体验感;

具体表现:针对不同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推出适老化改造(如政务 APP 语音导航、线下帮办窗口)、个性化服务推荐(如根据企业类型推送政策补贴申请提醒);

本质目标: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让政务服务更贴合实际需求,增强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

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赋能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融合化、场景化” 应用

技术融合方向:大数据 + 人工智能 + 区块链协同应用,而非单一技术应用,例如用大数据分析需求、人工智能优化流程、区块链保障可信,形成 “数据 – 流程 – 信任” 的闭环;

场景化落地:技术应用聚焦具体政务场景(如疫情防控中的 “健康码”“行程码”,用大数据追踪行程、人工智能识别风险;基层治理中的 “智慧社区”,用物联网 + 大数据实现垃圾分类、治安防控的精细化管理);

关键突破:通过技术融合打破 “技术壁垒” 和 “数据孤岛”,实现政务服务从 “数字化” 到 “智能化” 的跨越。

三、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服务形态趋势:“全域化、全流程” 的服务覆盖

地域覆盖:从 “省内通办” 到 “跨省通办”,再到 “跨境通办”(如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社保、商事登记互认),逐步构建无地域限制的政务服务网络;

流程覆盖:从 “部分环节网办” 到 “全程网办”,再到 “无感办理”(如社保缴费自动代扣、证件到期自动提醒续期),实现政务服务 “零干预、零跑腿”;

事项覆盖:从高频事项(如社保、医保、营业执照)向低频但重要事项(如遗产继承公证、不动产登记)延伸,逐步实现 “政务服务事项全上网”。

四、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安全保障趋势:“法治化、体系化” 的安全治理

法治化基础:以《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政务数据共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明确电子政务安全的责任主体、管理流程和处罚标准;

体系化构建:从 “技术安全” 向 “管理 + 技术 + 人员” 三位一体的安全体系升级,包括:管理上建立数据分级分类制度、访问权限管理制度;技术上部署数据加密、安全审计、入侵检测系统;人员上加强安全培训,提升数据安全意识;

平衡原则:在 “安全” 与 “效率” 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因过度安全限制政务服务便捷性,也避免因追求效率忽视安全风险,确保电子政务 “安全、高效、可持续” 发展。

 

 

 

 

 

国开题库网客服联系方式

国开题库网客服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