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
21、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22、归经:就是指中药材对某些脏腑经络有明显而特殊的作用,因而对特定脏腑经络的病变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
23、方剂:是中医药中的一种药物配方,是由多种中草药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
24、闻诊:是中医诊断学名词,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之一。运用听觉和嗅觉的手段,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
三、简答题
25、简述症、证、病的关系。
答:“证”又称证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当前)病因、 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等方面情况的综合概括。“症” 则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乃疾病的外部现象。“病”是指有特定病因、 病机、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疾病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证候,某种证候又包含多个症状。 兽医以辨证为主,兼顾辨病。
26、为什么说舌象是反映内脏变化的“镜子”?
答:舌诊是中医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象来判断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进而确定健康状态和诊断疾病。自古以来,舌诊一直被视为中医传统医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诊断法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诊断方法。
古代医学家将舌诊称为“舌鉴”,将舌象比作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时刻反映着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状态。按照中医的理论,人体的各种病理变化都会影响舌头的外观和颜色。因此,通过仔细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质地和湿润程度,就可以获取关于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些线索。舌诊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还可以提供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指导。通过观察舌头的变化,医生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理。虽然舌诊在中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它并不能替代现代医学中的其他检查手段。舌诊只是作为辅助诊断的一种方法,结合其他的体格检查、病史询问和实验室检测等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27、举例说明五味的具体内容。
答:(1)辛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于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
(2)甘,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于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味甘大补元气。
(3)酸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等。
(4)苦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泻火存阴等作用。- 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
(5)咸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瘕瘕痦块等。如芒硝泻热通便。
28、比较方剂中的“消法”和“下法”。
答:(1)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瘢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2)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 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3) 消法与下法虽同是治疗内蓄有形实邪的方法,但在适应病证上有所不同。下法所治病证,大抵病势急迫形症俱实,邪在肠胃必须速除,而且是可以从下窍而出者。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邪坚病固而来势较缓 属渐积形成,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瘕瘕痞块、痰核瘰疬等,不可能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
29、消费者规定条例
30、最常用的头孢类抗生素一人一卷精准简易题库,后台提取,30分钟之内交卷,请直接联系国开题库网客服团队-微信guokai7057,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