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学》期末大作业
小课间应有的模样
为了增加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活动量,自2023年11月至今,青岛市李沧区某小学把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带领大家“动起来”早上九点,下课铃刚刚敲响,千名学生陆续从各自教室有序来到操场上进行课间活动。呼啦圈、花样跳绳……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学生,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自己喜爱的运动和活动中。学生对于多出来的5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都非常高兴,“I5分钟的课问能玩得很过瘾!”
学校为这次课间试点改革做了充分的准备,为班级配备沙包、橡皮筋、大跳绳等小道具,为年级配备滚铁环、绳梯等体育器械,学校还对班级集合和队列行走规范进行了专项训练,实现集合速度快、秩序好,也对操场活动区域进行了班级划分,学校大队委在课间巡视,及时制止危险行为,最大限度保障了课间活动的安全、有序。
在课间调整的初期,四年级(1)班班主任王老师曾担心“孩子在课间玩多了,会不会影响上课的精力?”但在一次酣畅淋漓的下午课间后,她发现孩子的课堂专注度反而比原来要好,一节课的效率和质量提高了不少。“动静结合,对课堂的40分钟是一种促进,我们会继续和孩子们一起把课间活动变得更丰富!”王老师说。学生家长感受也很深刻,“感觉孩子体力明显提升了,胃口也比原来大了,晚饭吃得格外香!”
与该小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学校还存在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情况,明文规定禁止室外活动,甚至要求学生除去洗手间外,不能随意走出教室活动等。对学生限制课间活动的理由各有不同,其中占比最大的理由是为了防止课间打闹、奔跑或其他玩要行为造成学生的意外伤害。还有一些教师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拖堂,或者占用课间时间与学生交流学习问题,导致学生课间活动时间被压缩。也有学校因为规模和活动空间受限,考虑到孩子们跑动不开,而不得不约束小课问的活动。
(案例资料来源于中国教育新闻网、新华网等网络新闻报道)
请结合所学知识:
(1)结合案例,分析是否应该提倡课间活动?并阐明理由;(65
分)
(2)为了发挥课间活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请结合案例经验,为中小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35分)
(总字数不少于 1000字)
答案:
-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当下中小学生学业压力较大,长时间久坐学习,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课间活动能让学生在学习间隙起身运动,增加体育锻炼活动量。像案例中青岛市李沧区某小学将课间延长至 15 分钟,学生参与呼啦圈、花样跳绳等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提升体力,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新陈代谢 ,改善肌肉力量、柔韧性等身体素质,预防近视、肥胖等问题 。
- 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学习生活较为紧张,课间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放松身心的机会。丰富多样的课间活动能让学生在玩耍中释放学习压力,缓解焦虑情绪,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有助于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学生在课间尽情玩耍后,心情舒畅,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后续学习。
- 培养社交合作能力:课间活动是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在集体性的课间活动中,如跳绳、拔河等,学生需要与同伴协作配合,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学会理解、包容他人,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动静结合” 对课堂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课间活动能让学生大脑得到休息和放松,重新唤起学习的热情和精力。案例中四年级(1)班在课间活动后,课堂专注度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提升,说明课间活动能使学生在后续课堂上更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吸收知识。
- 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间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鼓励课间活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能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更均衡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 教学方面
- 合理安排课程节奏: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科学规划教学进度,避免因教学任务安排过紧而出现拖堂现象,确保学生能有完整的课间休息和活动时间。例如,在备课阶段就充分考虑知识点的讲解时长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分配每堂课的时间。
- 融入课间活动元素:教师可以将课间活动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比如在体育课上教授一些适合课间开展的运动项目技巧,如规范跳绳姿势、传授简单的健身操动作等;在语文、美术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创作与课间活动相关的作文、绘画作品,加深学生对课间活动的理解和兴趣。
- 关注学生活动后的状态:教师要留意学生课间活动后进入课堂的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若发现学生比较兴奋,可先通过简单的回顾、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迅速收心,进入学习状态;若学生活动后稍显疲惫,则可以采用轻松有趣的导入方式开启新的教学内容。
- 管理方面
- 完善安全保障措施:学校要像案例中那样,做好充分的安全准备工作。一方面,要对校园活动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划分,确保场地平整、无障碍物,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识;另一方面,要为班级配备合适的活动小道具,并定期检查体育器材的安全性,及时维修或更换损坏的器材。同时,安排教师或大队委在课间进行巡视,及时制止危险行为,保障学生活动安全。
- 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学校应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在课间活动方面的情况,让家长了解课间活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例如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等渠道,向家长反馈学生在课间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同时也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引导孩子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运动习惯。
- 开展多样化课间活动: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丰富多样的课间活动项目。除了传统的跳绳、踢毽子等,还可以引入一些新兴的、趣味性强的活动,如校园定向越野、小型团队拓展游戏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参与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解决场地空间问题:对于规模和活动空间受限的学校,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校园空间,如利用楼顶平台、室内走廊等区域设置小型活动区,或者错峰安排不同年级的课间活动时间,来尽量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保证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