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业:如何理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我们应如何加强作风建设?
参考答案1:
以“赶考”的清醒与坚定,答好作风建设永恒课题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这一深刻论断精准地揭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它绝非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贯穿党执政始终的深刻自我革命。理解这一命题,需要我们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坐标和现实挑战中,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不断探寻加强作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首先,作风问题的反复性和顽固性决定了“永远在路上”。 作风问题如同弹簧,压一压就下去,松一松就反弹。一些痼疾陋习具有强大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并非一次教育活动、几份文件规定就能彻底根除。例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常常改头换面、隐形变异:过去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可能变为“门好进、脸好看,事依然难办”;过去的文山会海是数量多,现在则可能表现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通过各类工作群、APP层层加码,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这种“变异”和“反弹”的特性充分说明,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其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要求“永远没有休止符”。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再到长期执政党,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长期而复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作风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三大作风”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改革开放初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是打开新局面的关键;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风建设的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它直接关系到党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使命越光荣,任务越艰巨,就越需要以优良作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那么,我们应如何加强作风建设?关键在于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一是 坚持以上率下,抓住“关键少数”。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是鲜明的风向标。加强作风建设,必须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带头密切联系群众、带头解决实际问题,以“关键少数”的自我革命,带动“绝大多数”的作风转变,形成“头雁效应”。
二是 强化制度约束,扎紧“制度笼子”。 作风问题背后往往有制度缺陷的原因。要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实现制度化、常态化。要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和监督渠道;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突出实干实绩导向,让那些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干部没有市场;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对作风问题露头就打,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
三是 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树立正确政绩观。 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要坚决反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事,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总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哲学观,它要求我们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持续擦亮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为党的事业永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答案2:
于“变”与“不变”的辩证中,把握作风建设时代脉搏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永远”二字,体现了作风建设的恒定价值与目标的不变性;而“在路上”和“没有休止符”,则强调了其内容、形式与方法的时代性与可变性。加强新时代作风建设,必须精准把握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
“不变”的是作风建设的核心本质与价值追求。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党的性质宗旨不会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会变。因此,作风建设的内核始终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其精神实质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任何时期都不能松懈的任务。这种“不变”,是作风建设的“根”与“魂”,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坚定方向。
“变”的是作风建设面临的具体情境、表现形式和应对策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这些“变”给作风建设带来了新挑战、新课题。
挑战之变: 过去明显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四风”问题穿上了“隐身衣”,钻进了“青纱帐”。例如,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转为更为隐蔽的“电子红包”、快递寄送;吃喝送礼从高档酒楼转向内部食堂、私人会所。此外,数字时代催生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数据造假”等新型作风问题,治理难度更大。
对象之变: 党员干部队伍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年轻干部比例增加。他们思维活跃、专业能力强,但相对缺乏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对不良作风的“免疫力”需要加强。
方法之变: 过去主要依靠集中式教育和运动式整治,现在则需要更加注重日常化、制度化监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精准监督、科学考评提供了全新手段。
基于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加强作风建设需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是在 守正创新中传承精髓。 要坚守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根本,不断创新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善于运用网络走好群众路线,通过政务微博、领导留言板等渠道,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智,让互联网成为新时期干群联系的“高速路”。
二是在 精准施治中应对新变。 要对作风问题的新变种、新动态保持高度警惕,提高发现和处置能力。纪检监察机关要提升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监督的水平,透过现象看本质,深挖细查隐形变异“四风”问题。考核评价要更注重群众口碑和实际效益,破解“数据枷锁”和“网络痕迹管理”带来的新形式主义。
三是在 时代叩问中锤炼党性。 要针对年轻干部的特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修养,将作风建设融入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通过深入基层一线、艰苦复杂环境的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应对“变”的挑战中,筑牢“不变”的初心使命。
唯有深刻理解并践行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作风建设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永葆生机活力,真正成为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参考答案3:
以“钉钉子”精神,将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长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这不仅是一种判断,更是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引。它告诫我们,作风建设绝非一阵风、一场雨,而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精细工程,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实现抓常、抓细、抓长的有机统一。
抓常,就是要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做在经常。 作风建设不能搞成孤立的、阶段性的活动,而应嵌入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融入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要打破“活动来时一阵风,活动过后就放松”的怪圈。这意味着:
日常教育要常态化: 将作风教育纳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中,经常性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引导党员干部时时自我检视。
日常监督要常态化: 强化上级监督、同级监督、下级监督和群众监督,畅通监督渠道,使监督的探头无处不在,让作风问题无处遁形。日常谈话、提醒函询、述职述廉等都是抓常的有效手段。
抓细,就是要从小事小节入手,精准发力、防微杜渐。 “细节决定成败”,作风问题往往始于微末。一顿违规的宴请、一次不经意的推诿、一份照搬照抄的文件,都可能侵蚀党的执政基础。因此,作风建设必须落细落小。
标准要细: 要进一步细化公务接待、公车使用、会议文件、调研考察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让党员干部行有所循、止有所据。
查处要细: 对于发现的作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祸患。要深入剖析一个问题背后可能存在的普遍性现象,做到解决一个、规范一片。
抓长,就是要着眼长效机制的构建,实现标本兼治。 最管用的是制度,最持久的是机制。要终结作风问题的“破窗效应”和“反弹循环”,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
健全科学考评机制: 建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民意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坚决摒弃“材料出政绩”、“数字出官”的错误导向,从源头上遏制形式主义。
完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 优化权力配置和运行流程,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减少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
强化问责追责机制: 对作风问题突出、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问责,不仅处理当事人,还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维护制度的刚性和权威。
发扬“钉钉子”精神,要求我们既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又有一锤一锤敲的实劲。抓常,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抓细,避免“大水漫灌”、浮于表面;抓长,避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唯有如此,才能将“在路上”的状态转化为持续向好的态势,将“没有休止符”的要求落实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答案4:
植根人民沃土,永葆作风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其最终的评判者和阅卷人,是广大人民群众。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的直接投射,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的“晴雨表”。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因此,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根深深扎入人民的沃土之中,从中汲取不竭的力量和智慧。
人民是作风建设的“源”与“本”。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一切优良作风,究其本质,都是对人民立场、人民情怀的践行;而一切不良作风,都是脱离群众、违背民意的表现。形式主义,本质是漠视群众真实需求;官僚主义,本质是颠倒与群众的主仆关系;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本质是背离艰苦奋斗的传统,辜负群众的期盼。因此,作风问题无论怎样变幻马甲,其核心都是脱离人民。抓住了联系群众这个根本,就抓住了作风建设的“牛鼻子”。
人民是作风问题最敏锐的“发现者”。 作风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政策是否落地、服务是否到位、干部是否清廉,人民群众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实、最深刻。那些“刷白墙”式的面子工程、“凑字数”式的空洞报告,或许能瞒过上级检查,但绝对骗不过当地群众的眼睛。因此,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畅通群众参与和监督的渠道。
人民是作风建设成效最权威的“评判者”。 作风建设成效如何,不能只看开了多少会、发了多少文、处理了多少人,最终要看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了没有、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没有、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没有。群众的满意度、口碑和笑脸,是衡量作风好坏的终极标准。
基于此,加强作风建设必须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
一要 畅通渠道“请群众监督”。 要完善信访举报制度,搭建便捷高效的线上线下监督平台,鼓励群众对身边的不正之风“随手拍”、“一键报”。要主动公开党务、政务信息,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众目睽睽下运行。
二要 放下身段“听群众意见”。 党员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小巷,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听真话、察实情。决策前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决策后要及时听取群众反馈,将群众意见作为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的重要依据。
三要 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 要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为干部的“履职清单”,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让群众感受到作风建设带来的真切变化。
作风建设是一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伟大实践。只有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营养,我们的作风建设才能方向不偏、动力不竭,才能真正做到“永远在路上”,并不断抵达新的境界,为党的长期执政筑牢最坚实、最可靠的群众根基。
25秋国开《形势与政策》专题测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