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题目1-20

1.

(   )是人们根据交际目的和语言情境恰当、灵活地使用语言,具体表现为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交往目的,能够理解不同句子的含义。

单选题 (3 分) 3
  1. 语言运用

  2. 语言形式

  3. 语言内容

  4. 语言能力

2.

“关键期”最早由奥地利的习性学家(   )对动物的“印刻现象”进行研究后提出,指的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最易习得某种能力的时期。

单选题 (3 分) 3
  1. 格塞尔

  2. 劳伦兹

  3. 蒙台梭利

  4. 华生

3.

意大利儿童教育家(   )将关键期称为“敏感期”,认为在敏感期中幼儿最容易吸收外界环境中的事物,发展某种心理能力。

单选题 (3 分) 3
  1. 格塞尔

  2. 劳伦兹

  3. 蒙台梭利

  4. 华生

4.

以(    )和勒内伯格等人为代表的语言发展先天论的观点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自然成熟的过程,是人类基因自然展开的结果。

单选题 (3 分) 3
  1. 阿尔伯特

  2. 布鲁纳

  3. 斯金纳

  4. 乔姆斯基

5.

以阿尔伯特和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   )认为语言是在环境和强化的过程中获得的,儿童通过模仿他人的话语和运用来学习语言。

单选题 (3 分) 3
  1. 认知主义者

  2. 结构主义者

  3. 行为主义者

  4. 人文主义者

6.

以布鲁纳和(   )等人为代表的社会交互作用论者认为,儿童的语言是在社会交往中学习和发展的,儿童从一出生就有着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期待说话。

单选题 (3 分) 3
  1. 阿尔伯特

  2. 班杜拉

  3. 斯金纳

  4. 乔姆斯基

7.

(  )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人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单选题 (3 分) 3
  1. 学习习惯

  2. 学习品质

  3. 学习能力

  4. 学习兴趣

8.

(   )的核心经验包括三个范畴:一是获得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意识;二是发展符号和文字形式的意识;三是形成符号和文字规则的意识。

单选题 (3 分) 3
  1. 前阅读

  2. 前书写

  3. 前识字

  4. 前意识

9.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   ),指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单选题 (3 分) 3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4. 《幼儿园管理条例》

10.

为了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部于2012年9月颁布了(    )。

单选题 (3 分) 3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4. 《幼儿园管理条例》

11.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    )主要是指在某一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的目的。

单选题 (3 分) 3
  1. 总目标

  2. 年龄阶段目标

  3. 学期目标

  4. 活动目标

12.

在以下区角中,(   )的噪声相对较大,一般安排在远离其他区域的角落,也可安排在走廊、大厅或多功能室。

单选题 (3 分) 3
  1. 阅读区

  2. 表演区

  3. 美工区

  4. 益智区

13.

(  )是采用游戏或竞赛的方式为幼儿提供语言运用的机会,促进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活动。

单选题 (3 分) 3
  1. 语言游戏活动

  2. 结构游戏活动

  3. 角色游戏活动

  4. 表演游戏活动

14.

(   )是以儿歌呈现游戏内容,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的一种语言游戏。

单选题 (3 分) 3
  1. 听说游戏

  2. 词汇游戏

  3. 儿歌游戏

  4. 阅读游戏

15.

(   )是采用问答或比赛形式进行的以词汇为游戏内容的语言游戏,重点培养幼儿的词汇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

单选题 (3 分) 3
  1. 听说游戏

  2. 词汇游戏

  3. 儿歌游戏

  4. 阅读游戏

16.

(  )是在语言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的规范化语言,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的样板,让幼儿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模仿学习,以提高其语言能力的一种方法。

单选题 (3 分) 3
  1. 示范法

  2. 讲解法

  3. 练习法

  4. 图谱法

17.

(   )是教师运用富于理性的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概念、关系或规律的方法。

单选题 (3 分) 3
  1. 示范法

  2. 讲解法

  3. 练习法

  4. 图谱法

18.

(  )是指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次使用同一个言语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等)或训练幼儿某方面言语技能技巧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单选题 (3 分) 3
  1. 示范法

  2. 讲解法

  3. 练习法

  4. 图谱法

19.

(   )就是将较复杂难懂的教学内容分解成简单的词句,然后通过形象化的图形符号设计成易懂的分解图,是一种便于幼儿观察的辅助工具。

单选题 (3 分) 3
  1. 示范法

  2. 讲解法

  3. 练习法

  4. 图谱法

20.

(   )是指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训练幼儿正确发音,丰富幼儿词汇和句式的一种方法。

单选题 (3 分) 3
  1. 示范法

  2. 讲解法

  3. 游戏法

  4. 图谱法

题目21-40

21.

语言是以语音或符号形象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形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判断题 (2 分) 2
22.

语言包括语言形式、语言内容以及语言运用三个方面。

判断题 (2 分) 2
23.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根据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特点,通过创设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组织多样化的语言活动,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

判断题 (2 分) 2
24.

6岁“狼孩”在被解救时未能发展出人类的语言,但通过后天训练,“狼孩”可以再获得人类的语言,具有正常的语言发展水平。

判断题 (2 分) 2
25.

“双语”在教育中指的是两种语言同等重要、共同使用的语言环境, 在儿童语言发展能力上表现为能同时产生和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

判断题 (2 分) 2
26.

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掌握交际工具的过程。语言不仅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他人意图的工具,而且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工具。

判断题 (2 分) 2
27.

语言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运用社会交往规则的能力,即运用语言体现各种交际功能的能力;二是运用语言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判断题 (2 分) 2
28.

工具性是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属性,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的仅仅是培养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

判断题 (2 分) 2
29.

幼儿一般先掌握虚词,然后掌握实词。对于实词,幼儿首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最后是数量词。

判断题 (2 分) 2
30.

儿童掌握句型的顺序不断复杂化,主要顺序是单词句(1~1.5岁)→双词句(2 岁前后)→简单完整句(2岁开始)→复合句(2.5 岁开始),这体现了儿童对句型的掌握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判断题 (2 分) 2
3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比较明确地提出“早期阅读”的两种成分:“前阅读”和“前书写”,其推动了 21 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教育中图画书的阅读与教学的发展。

判断题 (2 分) 2
32.

《纲要》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可以用识字和写字教学替代。

判断题 (2 分) 2
33.

教师既是儿童语言学习的支持者,也是与儿童对话的平等交流者,重在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判断题 (2 分) 2
34.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语言领域的两个子领域的目标进行了说明:一是倾听与表达;二是阅读和书写准备。这是对儿童在经历了儿童学习教育之后所应达到的语言能力状态的期望。

判断题 (2 分) 2
35.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活动目标主要是指在某一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的目的。

判断题 (2 分) 2
36.

幼儿园语言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物质环境比精神环境更重要。

判断题 (2 分) 2
37.

幼儿园精神环境是一种显性的教育因素,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

判断题 (2 分) 2
38.

区域游戏是幼儿个别化学习的重要方式,区域游戏活动中有很多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机会,教师应善于观察,把握这些机会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判断题 (2 分) 2
39.

幼儿语言发展中许多重要的能力都需要通过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活动来学习和获得,即通过教学活动来获得。

判断题 (2 分) 2
40.

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是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要特别关注活动质量的提升。

判断题 (2 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