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形成性考核3:
题目1-20
不良的环境不仅会阻碍学前儿童的学习,而且会无形中增加学前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概率。
空间密度如果太大,可能给学前儿童带来心理压力,使其在活动中发生相互推挤和干扰的行为。
空间密度过大或过小不仅会导致安全问题,而且会影响到师幼的互动方式。
幼儿园在创设室内环境时应尽量运用灯光,以满足学前儿童的活动需要。
幼儿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气质的拟合度不会影响到师幼活动的质量。
材料的数量不足容易导致学前儿童发生争抢行为,所以投放的材料越多越好。
幼儿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应思考的是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在处理事件时,幼儿教师可以否定学前儿童的行为,却不能否定学前儿童的情绪。
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增加学前儿童之间的互动,还能增进他们之间的合作。
幼儿园在设计动静空间时,不要经常更换设备或调整空间的使用功能。
如果材料易得、易取,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前儿童产生一些消极行为。
幼儿教师和学前儿童不仅通过有声的语言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进行沟通。
相较于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偶发事件中的社会教育指向具体、对应性更强。
幼儿园偶发事件中的社会教育是一种 “就事论事”的教育。
在偶发事件发生后,幼儿教师应首先关注事件的起因和行为的对错问题。
在幼儿园活动转换环节,教师一定要让学前儿童统一行动。
在事件的处理中,幼儿教师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但不能代替他们做出选择。
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对于低龄的学前儿童,材料投放的趋同性需要更强一些,这是遵循了( )。
偶发事件中的社会教育是( )。
题目21-39
随机教育的情境化特征增强了教育的( )。
高结构性材料的使用方法相对固定,低结构性材料或构造材料的使用方法具有开放性,这是遵循了( )。
皮亚杰对幼儿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显示,学龄前幼儿主要处于( )。
在转换环节中,教师要给予任务,避免学前儿童( )。
常规教育的常用策略不包括( )。
幼儿园材料的提供需要有“梯度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前儿童的互动需求,这是遵循了( )。
学前儿童获得情绪理解能力的关键期是()。
幼儿期的学前儿童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幼儿教师应规范自身的言行,发挥示范作用。这符合( )要求。
在幼儿园活动转换环节,对于速度较慢的学前儿童,教师可以提前提醒,这符合( )要求。
教师应关注非正规教育时间和场合出现的细微小事,体现了社会教育的( )特点。
幼儿园材料的有效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
教育者通过热情和细致的照顾来满足学前儿童的需要,但也确立明确的行为期望和高标准。这种成人控制模式是( )。
幼儿教师对学前儿童行为表达期望的最好方法是( )。
幼儿教师设定的常规应该指向学前儿童的行为,这些常规能够让学前儿童知道自己如何进行行为操作,这样的常规称为( )。
幼儿教师可以尝试使用的常规引导策略不包括( )。
案例一 一天,几个孩子不停地吵闹,小李老师忍不住快要发脾气了。她稍微等了一会儿,然后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我现在不太高兴,所以我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待上两分钟,做几个深呼吸。如果我能够平静下来,我再与你们一起玩儿。”在孩子们的目光中,小李老师走到教室的一个角落,闭上眼睛,做了几个深呼吸,又喝了一小杯水。这样做之后,她平静了许多。这时,她用温柔的声音对班级里的孩子们说:“现在我平静一些了,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儿了。”随后,当孩子们与小李老师说话时,他们也被小李老师的平静情绪所感染,班里终于平静下来。
案例一中的小李老师采用的教育引导策略主要体现了( )。
案例二 小磊最近时常攻击同伴。老师密切关注小磊的面部表情,他的表情看起来充满着骄傲感和权力感,他的神态似乎表明———攻击同伴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老师为此感到困惑。有好几次,老师阻止小磊的攻击性行为后把他叫到一边交谈,但小磊无法说清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在一次绘画活动中,老师要求孩子们画一幅画并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自己长大后想做的事情。老师关注到,小磊画的是一个持枪的警察。他告诉老师,长大后,他要当一名警察,这样就可以打倒坏人,如他玩的电子游戏一样。
案例二中小磊小朋友的情况表明( )。
案例三 在混龄班中,小欣是一个年纪较长、讨人喜欢的伙伴。小义想和小欣一起玩儿,于是跑到小欣身边,用力拍打小欣,但小欣并没有把这看作一个友好的行为,所以使劲把小义推开了。小义撞到墙上,大哭起来,他不仅因为自己被撞着了而哭,更为自己被拒绝了而哭。
案例三中两位小朋友发生冲突的原因是( )。
案例三 在混龄班中,小欣是一个年纪较长、讨人喜欢的伙伴。小义想和小欣一起玩儿,于是跑到小欣身边,用力拍打小欣,但小欣并没有把这看作一个友好的行为,所以使劲把小义推开了。小义撞到墙上,大哭起来,他不仅因为自己被撞着了而哭,更为自己被拒绝了而哭。
针对案例三中的两位幼儿之间的冲突,幼儿教师的正确做法是(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形成性考核4:
题目1-20
在幼儿园中,如果某幼儿偶尔对其他幼儿采取攻击性行为且后果并不严重,那么教师可采取消极处理的方式,放手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策略型说谎其行为本身并不是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的,只是随机性地说出了与事实不吻合的内容而已。
4岁的儿童基本上具备了心理理论,因而说谎 “水平”比较高。
幼儿教师在分析学前儿童的挑战性行为时,要把其原因聚焦于诱发因素上。
学步期儿童出现的咬人行为是一种问题行为。
成长过程中的学前儿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使用自然后果法的目的,是帮助学前儿童认识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使用正强化法时,强化物不应立即呈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
在日常生活中,坐在车上不系安全带就会听到连续的警示声音,当系上安全带后这种烦人的声音就会消失,这是一种负强化。
正强化法的目的是增加期待行为发生的频率,而负强化法的目的是减少期待行为发生的频率。
惩罚法可以在脱离错误行为发生之情境的情况下使用。
正惩罚法和负惩罚法都是为了削弱某一种行为,或减少这种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强化法和惩罚法能够产生道德他律,却不一定能帮助学前儿童产生道德自律。
强化法和惩罚法可能导致学前儿童的外部动机被破坏。
幼儿教师对家长描述学前儿童行为时既要作事实性描述,也应作情感性描述。
小班幼儿挑战性行为的发生率高于中、大班,因为中、大班的幼儿已经在幼儿园的生活中逐渐掌握了在不同情境下表现适当行为的技能。
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说谎纯粹是无意识的和不自觉的行为,这属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
自然后果法强调并澄清了限制,它通过行为的效果来传达哪些言行是不能容忍的。
系统性的行为指导是帮助学前儿童调整挑战性行为的最广泛、最有效的策略。
判断学前儿童挑战性行为严重程度的依据之一是,其挑战性行为是否能用非常规的方法控制。
题目21-30
一个学前儿童推倒别人搭好的积木建筑,是因为他好奇“堆得很高的积木在散落时是什么样子”。这种攻击性行为属于( )。
个体为了争夺物品、领地或权力而发生的攻击行为,体现为身体上的冲突且有可能使他人在此过程中受伤。这种攻击性行为属于( )。
( )岁或者更小的学前儿童的说谎行为属于非策略型说谎行为。
“超超在拿小抹布擦自己的桌子的时候,把抹布弄得很湿,然后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上,后来干脆边跑边挤水,把教室的地板弄湿了好大一片。老师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后,及时制止了他的行为,然后要求超超拿干抹布把他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擦干净,超超干了好一阵才干完。完成任务之后,他告诉老师自己很累。当老师问他以后还会不会这样做时,他摇头,表示不会了。”教师采用的教育方法是( )。
对于符合期望的行为,撤消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这种方法是( )。
儿童在图书角干扰同伴,老师就收走他喜欢看的绘本。这种方法是( )。
学前儿童挑战性行为的“挑战性”具体体现不包括( )。
下列行为中不属于策略性说谎的是( )。
美美的妈妈正在厨房里做家务,突然,4岁的美美开始哭闹,她试图得到妈妈的注意,但妈妈没有理会她。5分钟后,美美停止哭叫,并开始玩布娃娃。此时,妈妈走到她身边和她一起玩儿。美美妈妈使用的教育方法是( )。
学前儿童个性化行为指导方案的参与者不包括( )。
题目31-40
策略性说谎行为的特点是,个体的说谎行为具有( )。
凡是可以累积起来交换别的强化物的条件刺激物就称为( )。
后果法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变成( )。
攻击者不带有愤怒、沮丧或者敌意的情绪,对攻击者来说,这种行为只是一种导致其他人不开心的玩笑或探索性的行为。具有这种特点的攻击性行为是( )。
正惩罚法是通过逃避和( )这两个过程来实现其效果的。
相关后果法中不包括()。
案例一 一天,在自主游戏时间里,因为晚了一步,小宇想玩的积木被同伴拿走了,他立刻发起脾气来。无论老师如何安慰和劝导他,他都听不进去。老师只好暂时对小宇进行冷处理,让他自己冷静一会儿,待他情绪平复一点儿再进行引导。但小宇一直大喊大叫,在一旁玩儿的其他孩子都说 “吵死了”。平时,小宇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脾气,他不仅会大喊大叫,甚至还会砸东西。
针对案例一中出现的问题,你的观点是( )。
案例二 小杰在午睡后想和小瑞一起玩儿。但小瑞刚睡醒,只想单独待着。因为沮丧,小杰变得具有攻击性,最终他通过身体接触来引起小瑞的注意。小杰的行为从 “轻轻碰小瑞”升级成 “用力推小瑞”,然后变成 “打小瑞”,小瑞号啕大哭起来。老师介入其中,她知道,小杰此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个人的需要,因此老师让小杰离开并解释说,她不能让小杰打小瑞。老师冷静地把小杰带到隔壁的房间,说:“打人会痛的。”老师告诉小杰:“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小瑞受到了伤害,他需要感到安全。”
案例二中教师使用的教育方法是( )。
案例三 3岁的琪琪经常会咬同伴。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后,老师排除了攻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经过一天不同时间段、不同类型的几次观察后,老师发现:琪琪咬同伴的行为发生在别人身体离她过近的时候,参观者走进教室的时候,教室过于吵闹的时候,衣服标签令她烦扰的时候,还有从教室转到大游戏场的时候。
案例三中琪琪挑战性行为的原因很可能来自于( )。
案例三 3岁的琪琪经常会咬同伴。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后,老师排除了攻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经过一天不同时间段、不同类型的几次观察后,老师发现:琪琪咬同伴的行为发生在别人身体离她过近的时候,参观者走进教室的时候,教室过于吵闹的时候,衣服标签令她烦扰的时候,还有从教室转到大游戏场的时候。
针对案例三中琪琪的问题,教师的正确做法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