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等。这是我们在发展实践中得出的重要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1: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蕴含着深刻的理念,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度共进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维度。在实际发展中,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如果仅仅关注经济增长,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一些地区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只注重 GDP 的增长,忽视了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

从经济角度看,我国不仅重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互联网产业带动了电子商务、数字金融等多个领域的繁荣,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在社会建设方面,加大了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以教育为例,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这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上,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遗址得到修缮保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刻不容缓,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治理。比如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通过对工业废气排放的严格监管、推广清洁能源汽车等措施,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二、协调发展:平衡区域、城乡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协调发展要求注重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之间的平衡。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为了实现协调发展,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在西部地区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产业转移。同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促进当地经济的内生增长。

城乡协调发展也是关键。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较大。我国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同时,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鼓励农民创业就业。例如,许多乡村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和乡村旅游,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产业协调方面,注重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有机结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三、可持续发展:兼顾当代与后代利益的长远考量

可持续发展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发展理念。在资源利用方面,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必须要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在工业生产中,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如一些钢铁企业,通过对废渣、废气的回收再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生态保护上,加强对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例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生态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这不仅有利于当代的环境质量改善,也为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发展是基础,协调发展是关键,可持续发展是长远目标。只有深刻理解并践行这一基本要求,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长远发展,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答案2: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如同一座灯塔,为我国社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全面发展:社会系统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

从实际来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子系统。以我国为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关注经济增长数字,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过去一些地方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实现经济增长,却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公平的维护以及文化建设的跟进。

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将各个子系统的发展统筹起来。在经济方面,我国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我国的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民主法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让人民在经济发展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文化建设上,我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如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不断涌现,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还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社会建设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为各地政府工作的重点,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推进垃圾分类等措施。

二、协调发展:避免失衡的关键举措

在现实发展中,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容易出现失衡的情况。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曾存在较大差距。协调发展就是要解决这些不平衡的问题。

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交通干线、能源基地等。同时,通过产业转移等方式,引导东部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城乡协调方面,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例如,农村的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通过远程教育等手段,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方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让农民看得起病。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也至关重要,不能出现经济发展而社会矛盾频发的情况,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三、可持续发展:代际公平与长远利益的保障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过去,一些地方的短视发展行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如一些河流被污染,部分森林资源过度砍伐。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在资源利用上,推进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工业企业的废渣、废水经过处理后进行再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在生态保护方面,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从长远来看,这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能够确保我国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长远性,是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防止恶意复制文字内容转发盈利,本站已设置禁止复制功能,需要免费电子版,请添加国开题库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