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任务覆盖教材第8章的内容,建议第16周以前完成。
一、案例题(50分,每小题10分)
1.
1.分析下面的两个言语交际片段,运用角色原则加以分析。
A.主任:小王,给我打壶热水,把茶沏上。
小王:好,我马上去。
B.主任:老婆,快给我到冰箱拿瓶冰镇矿泉水来,再拿把扇子给我扇扇,我热死啦!
老婆:你以为你是谁呀?找别人伺候去!
简答题 (10 分) 10分
答:A是上下级关系;B是平等关系B段对话相对于A段,主任主人忽略了言语交际的角色原则中的定位准则。所谓定为准则是指言语交际要准确定位交际者的身份和地位,在现实中,每个人都随时充当并变换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与周围形成网络,这种网络标志着交际主体必须发生的种种关系。交际者只有认识了各种交际关系摆正每个角色身分位置,才能顺利完成交际活动。B段中,把妻子当成了自己的下属,以吩咐的口气对妻子说话,引起妻子的反感。
2.
2.阅读下面的故事,运用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加以分析说明。
父亲要出门办事,留下儿子独自在家,怕家里来了客人他不会接待,于是便写了一张纸条,告诉儿子接待客人的基本内容,比如问对方贵姓,招呼客人说请进、请坐、请喝茶等。过了几天,没有客人来,儿子觉得纸条无用,就把纸条烧了。结果第二天客人来了,见了他就问:“你爹呢?”儿子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想起爹写的纸条,准备查看,一摸口袋说:“没了。”客人大吃一惊:“上个月还好好的,怎么就没了?几时没的呀?”儿子说:“没了好几天了。”客人:“人呢?”儿子:“烧了。”客人:“几时烧的?”儿子:“昨天晚上烧的。”客人伤心地嚎啕大哭起来。
简答题 (10 分) 9分
答:本段对话违反了言语的关联准则,要求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语言的关联性,而此段对话答非所问,引起歧义。
3.
3.言语交际中违背合作原则,会产生会话含义,即暗示意义。分析下面会话违反合作原则哪一条,产生了什么样的会话含义。
刘乙和张甲是同事,刘乙经常向张甲借钱且经常不按时归还,所以张甲后来就不乐意借钱给刘乙了,只要能推脱就尽量推脱。这天,刘乙又向张甲开口借钱了。
刘乙:市场上又出了一款新手机,你借我两千块钱吧,我打算去买一个。
张甲:你看我这手机都使用了五年了,你那个手机刚买不久呢。
刘乙:不过那个新款手机实在是好看,要不你借我一千块钱吧。
张甲:噢,到吃饭时间了,我们吃饭去吧。
张甲说完,拿着饭盆急急忙忙就走了,丢下刘乙一个人在办公室发呆。
简答题 (10 分) 10分
答: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即发话人与受话人之间话语的默契,内容的衔接,答非所问,指交际难以维持。
4.
4.运用礼貌原则分析下面的对话。
(1)小王搬过小李的自行车就走,对小李说:我用一下你的自行车。小李很不高兴地说:干嘛呀!你打招呼了吗?你当是你自己家的呀!
(2)小王:小李,你下午出去办事吗?
小李:我在办公室帮主任写材料,你有什么事吗?
小王:我借一下你的自行车去邮局寄快件,可以吗?
小李:你用吧。一会我给你车钥匙。
小王:太谢谢你啦!
小李:你客气了!咱谁跟谁呀!
简答题 (10 分) 10分
答:礼貌原则要求我们运用语言时,一方面要做到热情、尊重、友好、同情等,另一方面要注意言语的运用技巧,特别要注意礼貌词语的使用。在第一段对话中,小王借用小李的自行车,却没有征求小李的同意,没有表现出对小李的尊重,也没有使用礼貌用语,违反了礼貌原则,因此引起小李的反感。 在第二段对话中,小王想借用小李的自行车,他充分考虑小李的情况,设身处地为小李着想,先问小李下午是否出去办事,接着就借用问题征求小李的意见,在小李表示同意之后,小王又使用礼貌用语,表达对小李的感谢,使小李感受到被尊重,因此小李愉快地把自行车借给了小王。
5.
5.运用协调原则分析刘芳芳在不同场合说的话:
(1)在药店:服务员,我嗓子疼,请问买点什么药好呢?
(2)在教室:同学们,老师嗓子不太舒服,说话声音小,大家可不要在下面说话啊!
(3)对儿子:宝贝,妈妈嗓子疼,很疼,今晚不讲故事了,明天再讲好吗?
(4)对丈夫:哎呀,我嗓子疼死啦,快帮我倒杯水,拿颗含片嘛!
简答题 (10 分) 10分
答:这四句话体现了合意准则。合意准则包括:1)发话人的话语应该再交际对象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限度内;2)发话人地言语行为是在交际对象认为得体的前提下进行;3)接受者理解应该尽可能做出相应的贴切的言语行为反应。
二、问答题(50分,每小题10分)
6.
1.阅读下面的幽默故事,说明语误产生的原因。
(1)彼得在课堂上大声嚷嚷着问老师关于作业的事。老师对他说:“这个问题你私下来谈。”课后,彼得到办公室找老师问问题,把教科书撕成几块。老师问他为什么撕书,彼得说:“你不是叫我撕下来谈吗,我就撕下来了。”
(2)秘书给张书记写了学习网络知识的动员报告,其中一句是:“拿了文凭的和尚未拿文凭的干部都要学习”。在报告时,张书记念成了“拿了文凭的和尚,未拿文凭的干部都要学习”。下面的人听了,笑得前仰后合。张书记一脸严肃地说:“笑什么笑,连和尚都要学习,何况干部呢!”
简答题 (10 分) 10分
答:1)关联准则强调的是双方——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双方话语的默契,内容的衔接。如果交际中发话人一味自说自话,不看对象反应,或者受话人不听对方的话,答非所问,交际都很难已持续下去。 2) 断句错误。主要问题是,张书记对报告的内容尚不清楚,识文断字出现错误,产生歧义,自己却浑然不知,一错再错。
7.
2.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简答题 (10 分) 10分
答:第一,合作原则是考虑语法是否成立,礼貌原则是考虑语言是否可行。第二,合作原则重在解释并指出人的怎样表达,礼貌原则重在解释并指出怎样使对方接受,第三,合作原则解释了话语的方面意义和她实际含义之间的关系。
8.
3.得体准则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简答题 (10 分) 10分
答:一是表达者通过组织恰当的话语形式,传递一定的会话含义,已达到自己的表达目的,也就是说,表达者的言语行为是服从实际目的并为其服务的。二是表达着的话语要与交际情况相适应。三是表达者的话应当与自己的角度身份相符。
9.
4.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中的尊重准则和谦虚准则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你设置两段对话加以说明。
简答题 (10 分) 10分
答:尊重原则就是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正当权利,尊重他人的人格等。谦虚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保持谦虚的态度。谦虚包括耐心听对方说话、对自己的评价要尽量保持谦虚和低调,不能夸大自己的优点、忽视或者掩盖自己的缺点。例如: 在人才市场上,招聘单位的主考官问: ——请告诉我你的一次失败经历。 应聘者回答: ——我想不起我曾经失败过。 这样说显然既不合逻辑,而且也十分不谦虚。 例2: ——你有哪些优缺点? ——我没发现自己什么缺点,可以胜任任何工作。这样说既不符合实际,更违背了言语行为的谦虚准则。
10.
5.地铁上,一乘客拍着女服务员的肩膀问:“去北京站怎么走?”服务员说:“你问话就问吧,别乱扒拉!”请问为什么服务员会不高兴?结合非言语手段运用要求加以分析。
简答题 (10 分) 10分
答:人们在交际时,除了运用语言手段传播信息,还要运用表情、动作、语调、器物、时间、空间等多种手段来进行沟通,这些语言之外的交际手段,我们称为非言语手段。非言语手段包括表情、身势语、空间距离等。表情就是感情或者情绪的外在的表面的表现形式。身势语又称体态语、形体语,是指人们利用姿态、身体动作来传递信息的非言语行为。人们交际的点头、招手、扬眉、耸肩等姿态动作构成身势语的单位。身势语又包括头部动作、肩部动作、背部动作、腿部动作、脚部动作等。手势也属于身势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利用手势进行交流。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每个人的身体都占有固定的空间,同时,对身体周围的空间还有一定的需求。人与人之间都下意识地保持着适当的空间距离,以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但是,非言语手段的使用是有一定限度的,未经允许即触碰他人的身体,往往被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同时,由于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所以任意缩小与陌生人的空间距离,也是不适当的行为。地铁上的乘客未经允许即拍打女服务员的肩膀,是对服务员的身体及身体空间的一种侵犯,所以引起了服务员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