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故事梗概、节选,以及教材《欧美文学简史》第8章第8节“马克·吐温”。
二、根据“节选”并参照教材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第一章:道格拉斯寡妇和华珍小姐是什么样的形象?举例说明作品是如何描写这两个形象的?
2.第一章:通过哪些描写,表现了哈克厌倦在道格拉斯寡妇家生活的?请举例说明。
3.第三十一章:在是否要告发黑奴吉姆的问题上,小说通过哪些描写表现了哈克的思想斗争?请举例说明。
4.小说中描写的哈克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第一章和第三十一章举例说明。
要求:
在举例说明某一个问题时,要求引用“节选”中的描写,不要离开“节选”泛泛而谈。
讨论说明:
1.每位学生任选上述1题,在论坛中发表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主贴,并对其他同学发表的主贴进行回复,至少1次。
2.教师根据学生发表的主贴及回复他人的情况给出分数,满分100分(主贴占80分,回贴情况占20分)。
电大网课《外国文学》形考任务4参考答案1:
哈克的形象
19 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在美国文 bai 学史上地位卓然。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讲述了白人哈克与黑人奴隶吉姆同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而下逃亡的故事。在逃亡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哈克看清了形形色色的人性。这些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美国社会的全景图,也是当时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哈克的心灵渐渐地成熟始于对汤姆的膜拜,继而在帮助吉姆逃跑中逐渐完成蜕变。在帮助吉姆逃跑的过程中哈克的内心经历了无数次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成功地说服自己,帮助吉姆获得了自由。对于哈克,沿河而下的旅程就是自己思想变迁的旅程,更是个人心灵成长的旅程。哈克贝利·费恩在汤姆和吉姆的潜移默化的“教导”中,思想转变特征表现在:一是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二是对社会道德的认知,三是思想上的觉悟。
哈克对自由的向往是社会所迫的必然结果。饥饿边缘的哈克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后道格拉斯寡妇与其妹妹华森小姐对哈克严加管教。她们不但要求他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还迫使他在吃饭和睡觉之前进行祷告。哈克被迫去教堂、去学校,不能抽烟甚至讲粗话。总而言之,她们想将哈克塑造成为一个完全尊照圣彼得堡文明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成为一名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既听话又体面的好孩子。然而哈克最不喜欢的就是这样备受束缚的日子,所以他经常逃学,玩冒险游戏,甚至一个人偷偷地溜去树林中睡觉。哈克穿上原来的破旧衣服,躲进装糖的大木桶,享受片刻的自由。可见,循规蹈短的生活并不适合哈克,他内心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不受管束的生活,而现实的教化却剥夺了他的精神自由。于是,哈克决定出走,再也不要忍受这种种束缚,要去寻找属于自己向往的、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哈克终于逃进了密西西比河对岸的原始森林中。在这里,他整天什么都不用干,抽抽烟,钓钓鱼,不需要读书学习。可是他的酒鬼父亲外出时会把他锁在木屋里,一关就是几天几夜,还用棍棒毒打哈克,因此,哈克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相比之下,道格拉斯和华森小姐那里没有酒鬼父亲这样的残酷迫害,有的只是好心肠的教化。但他并没有选择重新回到道格拉斯寡妇和华森小姐那里,也没有留在酒鬼父亲身边,他选择彻底摆脱他们去过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与中途偶遇的吉姆结伴同乘木筏,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这里远离人类文明,自由的生活犹如天堂一般。小木筏上的生活是他渴望的自由生活的缩影,也正是他想要过的生活。每当他们的小木筏远离岸边时,他们便可以不受任何人的约束,也不受任何人的摧残迫害,彻底地摆脱了现实社会的控制。在这里,哈克完全远离了道格拉斯寡妇和华森小姐的束缚,挣脱了酒鬼父亲的折磨。哈克终于在木筏上找到了渴望已久的自由。他是如此地自在,异常地快活。每当不得不与外界交流之后,他总是迫不及待地回到这里,回到只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以逃避岸上的生活。木筏就是他唯一的避难所。按他的话说便是:“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像木筏上生活一样。因为那里有太多的束缚了,唯独那只木筏让我会感到如此的自由、畅快以及舒服。”
电大网课《外国文学》形考任务4参考答案2:
道格拉斯寡妇和华珍小姐的形象
道格拉斯寡妇和华珍小姐的形象出自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道格拉斯寡妇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母亲”角色,她被认为是哈克的好“母亲”。例如,“寡妇冲着我哭,说我是一只可怜的迷途的羔羊,还叫我好多别的名称,不过她对我没有一丁点儿恶意”。当哈克和其他男孩在外面整夜未归时“寡妇没有责骂我,只是把衣服上的油渍和土刷干净。”在小说中,哈克对寡妇因感到惭愧而想安分一阵,说明寡妇通过表扬和博得同情心来教化哈克成为一名绅士的教育方法对哈克的成长是积极的,事实也证明寡妇的行为和言语成功地教导了哈克。因此,她在哈克的成长过程中起的是积极的指导作用7。
华珍小姐在小说中被哈克认为是一个严格且严厉的“母亲”。她总是说:“„别把你的一双脚放在那上头,哈克贝利‟;或者„别那样弓着背——哈克贝利——坐直了‟过不了一会,她又说„,别这样四棱八叉的,哈克贝利——为什么不学的规矩些?‟”因此,哈克拒绝华珍小姐的教导,他认为华珍小姐的行为和教导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粗鲁的、虚伪的。以至,在加入“汤姆索亚帮”时,男孩们提出必须杀死一个“家庭”成员才能加入时,毫不犹豫地说,杀死华珍小姐。总之,尽管华珍小姐“母亲”的形象是清晰的,但是由于她教导严格,哈克最终还是选择逃离她的管束,去寻找自由。在哈克的成长过程中华珍小姐所起的作用是消极的7。
电大网课《外国文学》形考任务4参考答案3: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汤姆·索亚是个调皮的孩子,他和同父异母的弟弟一起接受姨妈波莉的监护。他总是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恶作剧,让波莉姨妈无可奈何,而他也总能想尽办法来躲避惩罚。一天,汤见到了可爱的姑娘贝基·撤切尔,她是撤切尔法官的女儿。汤姆一见到她就对她展开了攻势。而他的爱似乎也得到了回应。镇上有一个孩子叫哈克贝利,费恩。
他的父亲总是酗酒,父母一直打架,因此他跑出来自己生活。他看起来和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大人们都不喜欢他,可汤姆和他却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约好晚上一起去墓地,却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他们看到鲁滨逊医生、恶棍英乔,琼和喝得醉醺醺的莫夫·波特。在他们混乱的厮打中,英乔,琼把医生杀死了,然后又嫁祸于被打昏的波特身上。汤姆和哈克被吓坏了,立了血誓决不泄密。波特被捕以后,汤姆十分内疚,经常去看望他。此时的汤姆事事不顺,贝基生了他的气,不再理睬他,波莉姨妈也总是呵斥他,他觉得没有人关心他。
于是,汤姆、哈克和村上的另一个孩子一起乘小船去了一个海岛。可没过多久,他们便发现村里的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搜寻他们的尸体。汤姆晚上悄悄回到了姨妈家,发现波莉姨妈正在为他的“死”悲痛欲绝。汤姆觉得十分惭愧。最终,他们三个人在村民们为他们举行葬礼的时候回来了。夏天来临时,汤便感到更加不安,因为法官将对波特的罪行作出判决。汤姆终于战胜了恐惧与自私,指出了英乔.琼就是杀人凶手。可凶手还是逃走了。后来,汤姆又想出了一个主意:寻找宝藏。汤和哈克偶然发现了印第安·乔和他的一大笔不义之财。但他们却不知道他把钱藏在哪里了。
在贝基和同学们外出野餐时,哈克得知印第安乔要去加害道格拉斯寡妇,因为她的丈夫曾经送他进过监狱。幸亏哈克及时报信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可印第安,乔再一次逃之天天。此时,汤姆和贝基在野餐时走进了一个山洞,因为洞太深而找不到回来的路,被困在里面。他们在山洞里再一次遇见了印第安·乔。村民费尽周折救出汤姆和贝基之后封死了山洞。后来汤姆告知村民英乔,琼还在里面。当他们找到他时,他已经死在山洞里了。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汤姆和哈克再次回到山洞里,找到了那笔宝藏。主人公汤姆是个聪明又淘气的少年,他讨厌“丑恶窒闷的楼房”里的生活和充满宗教虚伪的乏味教育,用逃学、恶作剧,结成“海盗帮”离家出走以示反抗。他大胆出庭证明了印江的凶杀罪,又和哈克找到印江藏在洞里的一箱黄金,成为远近闻名的冒险英雄。哈克因此也成为有钱寡妇的养子。
但汤姆和哈克最终忍受不了“文明”生活,重又组织起“海盗帮”。小说看似儿童历险故事,实则揭示讽刺美国学校教育和社会“文明”对儿童心灵、天性的摧残。汤姆和哈克一再逃离躲避社会,正是因为他们感到生活在窒息的牢笼中。
电大网课《外国文学》形考任务4参考答案4:
哈克的形象及举例
1. 形象:
哈克是一个勇敢、善良、聪明且渴望自由的少年形象。他敢于反抗传统社会的束缚,追求真实的自我和自由的生活。同时,他在与吉姆的相处中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感。
2. 举例(结合第一章和第三十一章):
在第一章中,哈克对寡妇家生活的厌倦和反抗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对自由的追求。如他不顾寡妇的规定,偷偷跑出去玩耍,“哈克趁着寡妇不注意,溜出了家门,跑到了河边,感受着自由的气息”。
在第三十一章中,哈克在告发黑奴吉姆问题上的思想斗争展现了他的善良和正义感。尽管社会的压力很大,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告发吉姆,“哈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不背叛自己的朋友,他选择了善良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