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说明:本次形成性测试在学习完“第七章”后进行,本次测试卷面成绩为100分。

电大网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形考任务4:

一、分析题(100分)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即可。

答题要求:不得照抄教材或他人文章;分析深入,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文字通顺。答案不得少于600字。

评分标准:(1)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扣5-10分)(2)论述不清晰或不正确。(扣5-10分)(3)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3分)

(4)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3分)(5)答案少于600字。(扣5-10分)

分析题1:请结合诗歌《惠安女子》的具体内容,分析舒婷独特的女性意识。(100分)

参考答案1:

《舒婷 <惠安女子> 中独特的女性意识分析》

舒婷的《惠安女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女性意识。

诗中开篇描绘惠安女子的外貌形象,“野火在远方,远方 /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这里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惠安女子美丽的眼睛,更暗示了她们内心深处对远方的渴望和憧憬,体现了女性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突破了传统对女性局限于一方天地的认知。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 唤醒普遍的忧伤”,这几句诗揭示了惠安女子坚韧的一面。她们虽身处可能存在苦难的环境中,但却不轻易倾诉,这种默默承受的姿态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隐忍。然而,这并非是对苦难的麻木,而是一种在传统观念束缚下,女性所形成的独特应对方式,同时也反映出舒婷对这种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她意识到女性在面对苦难时的无奈以及这种无奈背后所隐藏的力量。

“惠安女子是柔软的 / 腰肢像杨柳一样轻摆 / 看她的笑容像大海一样 / 神秘而广阔”,这里强调了惠安女子的柔软和美丽,她们具有女性特有的柔美特质。但这种柔美并非是柔弱的表现,而是在坚韧基础上的一种温柔力量。舒婷通过对惠安女子身体姿态和笑容的描写,展现了女性的魅力和自信,打破了传统中对女性美的单一定义,强调女性的美是多元的,既有外在的柔美,又有内在的坚韧和神秘。

“古老的传说 / 蕴藏几个世纪的秘密 / 窗前的明月 / 照不亮太长的梦境”,这体现了惠安女子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的沉重。她们生活在古老的传说和传统之中,这些传统虽然给予了她们一定的身份和角色定位,但同时也限制了她们的发展和自由。舒婷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了对女性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所处地位的反思,以及对女性突破这种束缚的期望,展现了她希望女性能够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和生活的女性意识。

“惠安女子 /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惠安女子的形象。她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一种优雅的姿态,但人们往往只看到她们表面的美丽和优雅,而忽略了她们背后所经历的艰辛。舒婷通过这种描写,呼吁人们关注女性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尊重女性的付出和努力,体现了她对女性的尊重和平等看待的意识。

综上所述,舒婷在《惠安女子》中通过对惠安女子形象、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描写,展现了独特的女性意识。她既关注女性的美丽、温柔等传统特质,又强调女性的坚韧、独立和对自由的追求,同时对女性在社会、历史文化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刻反思,呼吁社会给予女性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关注,让女性能够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展现出了一种全面而深刻的女性主义视角。这种女性意识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为推动女性思想的解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答案2:

《舒婷 <惠安女子> 中独特的女性意识分析》

舒婷的《惠安女子》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现了惠安女子这一群体的形象,从中透露出她独特的女性意识。

诗中开篇描绘惠安女子的外貌 “野火在远方,远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琥珀色的眼睛给人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感觉,暗示着惠安女子内心世界的丰富。她们有着独特的美丽,但这种美丽却似乎被远方的 “野火” 所映照,带有一种朦胧的、遥远的色彩,这可能象征着惠安女子所面临的外部世界的某种未知和不确定性,而舒婷关注到了她们这种独特的美以及美背后可能隐藏的复杂情感,体现了她对女性个体特质的尊重和关注,这是其女性意识的一个方面。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里展现了惠安女子坚韧的一面。她们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即便苦难可能并未真正离去,但她们选择了默默承受。这种对苦难的隐忍态度,既体现了传统女性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一种坚韧品质,同时也引发了舒婷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她没有简单地赞美这种隐忍,而是通过诗句让读者感受到这种隐忍背后的无奈和忧伤,反映出她对女性所承受的不合理的苦难负担的关注,呼吁社会对女性的真实处境有更深刻的理解,这进一步体现了她的女性意识。

“站在海天之间 被咸涩的海风 雕琢成永不凋谢的 礁石”,惠安女子被比作永不凋谢的礁石,礁石在海风中经受着侵蚀却依然屹立,象征着惠安女子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下,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坚韧和顽强。舒婷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惠安女子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女性应该拥有如同礁石般坚定的自我,不被外界轻易改变。这种对女性内在力量的肯定和强调,是她女性意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即认为女性具有独立、坚强的品质,应该被看到和尊重。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这句诗揭示了惠安女子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她们有着美丽的梦,但现实却给她们带来了忧伤,这种忧伤在代代相传中延续。舒婷在这里质疑了女性是否真的要像石头一样麻木地接受命运,表达了她对传统束缚女性思想和情感的批判,倡导女性要敢于追求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和梦想,要有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再被传统的观念和角色所桎梏,进一步彰显了她强烈而独特的女性意识,即鼓励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的独立。

综上所述,舒婷在《惠安女子》中通过对惠安女子形象、情感和命运的描绘,多角度地展现了她独特的女性意识,包括对女性个体特质的尊重、对女性苦难的关注、对女性内在力量的肯定以及对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倡导,使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分析题2:请结合具体作品,从思想主题和叙事风格上,分析90年代之后余华小说的世俗性。(100分)

参考答案1:

《论 90 年代之后余华小说的世俗性 —— 以〈活着〉为例》

余华在 90 年代之后的小说呈现出显著的世俗性,这在其思想主题和叙事风格上都有鲜明的体现,以《活着》为例进行分析如下:

一、思想主题的世俗性

(一)对平凡生命的关注

《活着》的思想主题聚焦于普通人福贵的一生。福贵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在历史的洪流和生活的磨难中努力生存。余华通过描绘他的命运起伏,如家庭的破败、亲人的相继离世等,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这种对平凡个体生命历程的深入刻画,体现了小说思想主题的世俗性。它不再追求宏大的历史叙事或抽象的理念表达,而是将目光投向生活中最普通的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喜怒哀乐,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平凡。

(二)对生活苦难的直面

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苦难的如实呈现。福贵经历了战争、饥荒、疾病等一系列苦难,但他始终顽强地活着。余华没有对苦难进行美化或回避,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种对生活苦难的直面,反映了世俗生活的真实面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往往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困境,而《活着》正是通过福贵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生活中苦难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以及人们在苦难面前的无奈与挣扎,从而引发读者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三)对人性温暖的展现

尽管生活充满苦难,但小说中也不乏人性的温暖。例如,福贵与家人之间的亲情,尤其是他和妻子家珍相互扶持的感情,在艰难的岁月中显得尤为珍贵。家珍在福贵落魄时不离不弃,福贵也在生活的重压下尽力照顾家人。这种人性的温暖在世俗生活中是常见的,它是人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余华通过描写这些温暖的情感,展现了世俗生活中人性的美好一面,使作品在苦难的基调上增添了一抹温情,也让读者更加贴近和理解小说中所描绘的世俗世界。

二、叙事风格的世俗性

(一)简洁平实的语言

余华在《活着》中采用了简洁平实的语言风格。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或复杂的修辞手法,而是以朴素的语言讲述故事。这种语言风格贴近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例如,“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这样简单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福贵内心的痛苦和对儿子的思念,同时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苦难的世俗场景中。

(二)民间故事般的叙事结构

小说采用了类似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以福贵的回忆为线索,串联起他一生的经历。这种叙事方式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同时,它也使得故事更具亲和力,就像一个老人在讲述自己的过去,让读者在聆听的过程中逐渐走进福贵的世界。此外,这种叙事结构还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可读性,吸引读者跟随主人公的命运起伏,感受世俗生活的沧桑变迁。

(三)以小见大的叙事视角

《活着》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来反映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通过福贵的眼睛,读者看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视角,使作品既具有微观的个体生活细节,又展现了宏观的历史背景,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它让读者认识到,历史的变革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无数普通人生活的改变。这种从世俗生活的细节入手,展现历史与社会的方式,体现了余华小说叙事风格的世俗性。

综上所述,90 年代之后余华的小说如《活着》在思想主题和叙事风格上都具有明显的世俗性。他通过对平凡生命、生活苦难和人性温暖的关注,以及简洁平实的语言、民间故事般的叙事结构和以小见大的叙事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温情与苦难的世俗世界,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深刻感受到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2:

《论 90 年代之后余华小说的世俗性 —— 以〈活着〉为例》

余华在 90 年代之后的小说呈现出显著的世俗性,这在其思想主题和叙事风格上都有鲜明的体现,以《活着》为例进行分析如下:

一、思想主题的世俗性

(一)对平凡生命的关注

《活着》的思想主题围绕着普通人福贵的一生展开。福贵既不是英雄豪杰,也不是伟大的思想家或改革家,他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人。余华通过讲述福贵历经的种种苦难,如家庭的破败、亲人的离世等,展现了生命在世俗生活中的坚韧与脆弱。这种对平凡生命的关注,脱离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将焦点放在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上,体现了世俗性中对真实生活的贴近和对个体生命体验的重视。

(二)对生存意义的思考

小说深入探讨了生存的意义这一世俗性话题。福贵一生遭遇了无数的挫折和困境,但他始终顽强地活着。在这一过程中,生存本身成为了一种最基本也最真实的诉求。余华没有赋予生存一个高远的、抽象的意义,而是让读者在福贵的经历中感受到,生存就是在苦难中坚持,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点滴的希望。这种对生存意义的朴实诠释,反映了世俗生活中人们对生命最本能的渴望和追求,体现了小说思想主题的世俗性。

二、叙事风格的世俗性

(一)平实的语言

余华在《活着》中采用了平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或复杂的修辞手法,而是用朴素的语言讲述故事。例如,“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这种简单而直白的语言,贴近日常生活中的表达习惯,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仿佛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增强了小说的世俗气息。

(二)贴近生活的情节设置

小说的情节设置充满了世俗生活的细节。从福贵年轻时的放荡不羁到后来的贫苦劳作,从家庭琐事到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每一个情节都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福贵和家人在田间劳作、为了生计奔波等情节,展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世俗生活的酸甜苦辣。这种贴近生活的情节安排,使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世俗性。

(三)以小人物为视角

《活着》以福贵这一小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通过福贵的眼睛,读者看到了一个普通家庭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看到了世俗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而努力挣扎的身影。这种以小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方式,使得小说更加关注个体在世俗社会中的命运和遭遇,突出了世俗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进一步强化了小说的世俗性特征。

综上所述,90 年代之后余华的小说如《活着》,在思想主题上关注平凡生命和生存意义,在叙事风格上采用平实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情节设置和以小人物为视角,从多个方面展现了其世俗性,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感染力。

国开题库网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