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要求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每题5分):
1.写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本的表现内容要求语言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我们称之为表达方式。请结合不同的文体,选择文本,有所侧重地谈谈你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
2.表达方式在其具体运用过程中,会因写作的具体需要而在写作者的灵活运用中形成许多特殊方法,即通常所说的“表现技巧”。请选择文本,结合相应的表达方式,分别介绍最主要的表现技法。
3.阅读明末文学家张岱《西湖七月半》,对其中所涉及的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进行分析。 开始阅读
答题操作
◆请将3个问题分别拷贝到word中,然后在相应的问题下写上你的答案(字数不限,但要能清楚准确表达出你的观点)。
◆在本页面中点击“添加提交”,然后根据提示将你的作业上传。
◆如果你想作业进行修改,请点击“编辑我已提交的作业”
参考答案1:
问题 1 答案:
叙述
在记叙文文体中的理解:叙述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它用于讲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中,通过叙述 “我” 回故乡的经历,从 “我” 渐近故乡时的期待,到见到故乡的萧索景象,再到与闰土等人物的重逢及交流,完整地展现了故乡的变化以及人物的命运。叙述时注重时间顺序、情节的连贯性和人物的行动,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故事中的一切,能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村的衰败和人们生活的艰辛。
在小说文体中的理解:小说中的叙述更为复杂多样。它不仅要讲述故事,还要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情节和展现主题。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以众多人物的故事为主线,采用多种叙述视角和手法。既有全知视角的宏观叙述,展现贾府的兴衰和众多人物的命运;又有通过人物视角的有限叙述,如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观察贾府的人和事,使读者更能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叙述在小说中起着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的关键作用,是构建整个小说世界的基石。
在散文文体中的理解:散文中的叙述相对较为自由灵活,常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它可以是对个人经历、生活琐事的叙述,也可以是对历史事件、自然现象等的讲述。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叙述父亲在火车站为 “我” 送别的情景,尤其是对父亲攀爬月台去买橘子的细节叙述,抒发了对父亲深深的敬爱和感激之情。散文中的叙述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打动读者的心。
描写
在记叙文文体中的理解:描写用于细致地刻画人物、景物和事物的特征,使读者能够形成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感。在记叙文里,描写可以让人物更加鲜活。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对菲利普夫妇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自私、贪婪和虚伪。对于景物的描写,则能烘托氛围,为事件的发展提供背景。如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段对大海的描写,为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与后面情节的发展形成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在小说文体中的理解:小说中的描写极其丰富和细致,是塑造人物形象和构建环境的重要手段。对人物的描写涵盖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等各个方面。例如在《简・爱》中,对简・爱的外貌描写 “她身材矮小,相貌平平,但她有着坚定的眼神和不屈的精神”,简单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一个外表平凡但内心强大的女性形象。而对环境的描写,如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对伦敦贫民窟阴暗、潮湿、肮脏环境的描写,不仅让读者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有了直观的感受,也为人物的命运和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暗示了社会的黑暗和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
在散文文体中的理解:散文中的描写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通过对景物、事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作者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对北平秋天的景色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些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清寂的秋之氛围,饱含着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独特的秋韵。
说明
在说明文文体中的理解:说明是说明文的核心表达方式,目的是清晰、准确地介绍事物的性质、特征、构造、功能、原理等,使读者对所说明的对象有科学的认识。例如在《中国石拱桥》中,作者通过说明石拱桥的历史、结构、特点等方面,如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运用比喻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特点,让读者对石拱桥有了直观而准确的了解。说明时要求语言客观、准确、简洁,常运用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增强说明的效果。
在其他文体中的应用(如科普文等):在科普文中,说明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比如在介绍宇宙天体的科普文章中,会说明各种天体的特征、运行规律等。通过列数字 “地球距离太阳约 1.5 亿千米”,让读者对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有清晰的概念;作比较 “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 1300 多倍”,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木星的巨大。说明在这些文体中帮助读者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科学素养,让人们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议论
在议论文文体中的理解:议论是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看法和主张,通过论证来使读者信服。议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组成。论点是作者的核心观点,如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论据是用来支持论点的材料,可以是事实论据(如名人珍惜时间取得成功的事例),也可以是道理论据(如名言警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论证则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方法。例如在《谈骨气》一文中,作者通过列举文天祥宁死不屈、不食嗟来之食等事例,论证了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一论点,使读者深刻认识到骨气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在其他文体中的体现(如散文中的议论等):在散文中,议论往往与抒情、叙述相结合,起到深化主题、表达作者思考的作用。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述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经历中,穿插了一些议论,如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 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里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和对被送入书塾的无奈,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让读者不仅感受到了童年的趣味,也思考了成长和教育的问题。
抒情
在抒情文文体中的理解:抒情是抒情文的主要表达方式,用于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抒情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 “我爱你,我的祖国!” 这种表达方式情感强烈,能够直接打动读者的心。间接抒情则通过描写景物、叙述事件等方式来抒发情感,如 “那片枫叶飘落,如同我失落的心”,借枫叶飘落的景象来抒发自己失落的情感,使情感更加含蓄、深沉。抒情文注重情感的真挚和细腻,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渲染,让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其他文体中的运用(如诗歌、散文等):在诗歌中,抒情是其灵魂。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描写明月这一景物,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歌中的抒情常常借助意象、韵律等手法,使情感更加浓郁、富有感染力。在散文中,抒情也常常与其他表达方式融合。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既有对地坛景色的描写,又有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叙述,更有对生命、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情感抒发。作者通过在地坛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生命的热爱、对苦难的抗争以及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和情感的力量。
问题 2 答案:
叙述的表现技法
顺叙: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使故事的发展脉络清晰明了。例如《狼牙山五壮士》,按照五壮士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奋勇杀敌、引上绝路、英勇跳崖的顺序进行叙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事件的过程,感受到五壮士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倒叙:先叙述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的情节片段,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如《背影》开篇先写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然后回忆起父亲在火车站为 “我” 送别的情景,通过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突出了 “背影” 这一关键形象,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相关的其他事件或背景材料,丰富故事内容,补充说明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故乡》中,作者在叙述 “我” 回故乡的经历时,插入了对少年闰土的回忆,通过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对人的影响以及农村的衰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描写的表现技法
白描:用简洁质朴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物、景物或事物的形象。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简单几笔就生动地刻画了孔乙己穷困潦倒又迂腐的形象。
细节描写:对人物、景物、事件等的细微之处进行细致刻画,突出特点,增强表现力。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阿长 “切切察察” 的动作、睡相 “大字形” 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阿长的粗俗和不拘小节,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她的复杂情感。
环境描写: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如在《骆驼祥子》中,对烈日和暴雨下的北平城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祥子拉车的艰辛,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推动了祥子命运的发展。
说明的表现技法
分类说明:将说明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然后分别进行说明。如在介绍动物时,可以将动物分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类别,分别说明它们的特征、习性等。这种方法使说明内容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举例说明: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来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使抽象的概念或复杂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在说明 “电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时,可以列举人们利用电脑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具体例子,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电脑的作用和影响。
打比方说明:运用比喻的方法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如把 “地球” 比作 “人类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地球的密切关系。
议论的表现技法
对比论证: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来突出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将舜、傅说等历经磨难而成就大业的人和那些在安逸环境中灭亡的国家进行对比,论证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观点,使读者深刻认识到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比喻论证:用比喻的方法来论证论点,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如在《劝学》中,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来比喻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超越老师,用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取得成功,使抽象的学习道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读者接受。
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经典著作、科学原理等作为论据来论证论点,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在论述 “读书的重要性” 时,可以引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等名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抒情的表现技法
直抒胸臆:作者直接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不借助任何其他手段。如 “啊,我多么热爱这片土地!” 这种方式情感强烈,能够直接打动读者的心弦,让读者迅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借景抒情: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情景交融。例如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对山间秋景的描绘,如清新的空山、皎洁的明月、潺潺的清泉等,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富有意境。
托物言志:通过对某种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以石灰自喻,通过对石灰开采、烧制过程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和立志要保持清白操守的志向。
问题 3 答案:
在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中,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运用巧妙,相得益彰。
叙述
文章以西湖七月半的赏月活动为线索,叙述了不同类型的人在西湖边的活动情况。作者按照人物的身份、行为和目的进行分类叙述,如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描述了一类附庸风雅、追求热闹却并非真正赏月的人;“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叙述了闺阁女子们在船上的情景,她们虽身处月下,但心思并不在赏月上;“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讲述了一群市井之徒的喧闹场景,他们只是在人群中凑凑热闹,并非真正欣赏月色。通过这样的叙述,作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西湖七月半风俗画,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时,这种叙述方式也为后面的描写和抒情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比不同人群的行为,突出了作者所欣赏的真正赏月之人的独特。
描写
在描写方面,作者运用了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各种人物的形象和西湖的夜景。对人物的描写,如 “峨冠盛筵”“名娃闺秀”“童娈” 等词语,简洁地勾勒出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穿着打扮;“笑啼杂之”“嚣呼嘈杂” 等则描绘了人物的神态和行为举止,使读者仿佛能够看到这些人物在西湖边的各种姿态。对西湖夜景的描写更是精彩绝伦,“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描绘出了月色的清冷和荷花的香气,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西湖夜晚的美丽和迷人。作者还通过对声音的描写来增强画面感,如 “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生动地表现了人群的喧闹和拥挤,与后面的宁静夜景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西湖七月半的独特韵味。
抒情
文章在叙述和描写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抒发。作者对那些只为追求热闹、附庸风雅而并非真正赏月的人持一种调侃和讽刺的态度,如 “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而实无一看者” 等表述,暗示了作者对这种世俗之风的不满。而对于那些真正懂得欣赏月色、享受自然之美的人,作者则流露出了赞赏和认同之情,如 “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趣的境界的向往。在文章的结尾,“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在经历了西湖的喧嚣之后,能够在宁静的荷花丛中享受清幽之境的惬意.
参考答案2:
1.写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本的表现内容要求语言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我们称之为表达方式。请结合不同的文体,选择文本,有所侧重地谈谈你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
答: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不仅是叙述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而且几乎在所有文体的写作中都程度不同地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从不同文体写作比较的角度来看,一般而言,详细叙述主要运用于记叙类文体写作,而概括叙述则普遍运用于其他各种文体类型的写作之中。
2)描写:是写作者运用描绘性的语言,把人物、景物或场面的状态或特征具体、形象和生动地表现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3)说明:是写作运用解说性语言,对事物的形状、结构、功能、用途、成因、性质、特征、关系、意义等进行客观地介绍和解释的一种表达方式。说明是说明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例如像在科普文章、解说词、说明书、内容提要、教科书、辞书等文体的写作中,说明都占据着写作的主导地位。新闻写作中起注释性作用的背景材料,理论写作中的概念解释,记叙类写作中的人物经历、事物由来及其特征、用途的介绍,乃至剧本中的舞台提示,诗歌前的小序,游记中的风光、文物介绍等,都离不开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4)议论:是写作者运用论说语言,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某种现象的理性认识正确性的一种表达方式。议论是议论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
5)抒情:是写作者运用情感化的语言,主要借助于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来抒发和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抒情多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的写作,尤其是在抒情诗和抒情散文中,更成为作品的主要表达方式。
2.表达方式在其具体运用过程中,会因写作的具体需要而在写作者的灵活运用中形成许多特殊方法,即通常所说的“表现技巧”。请选择文本,结合相应的表达方式,分别介绍最主要的表现技法。
答:表现技法包括:叙述技法,描写技法,说明技法,议论技法,抒情技法。 叙述的表现技法有这样几种: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平叙法。 描写的表现技法有:烘托法,对比法,错综法。 说明的表现技法有: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 议论的表现技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反证法。 抒情的表现技法有:客观法,主客化合法,主观法。 散文《雪野里的精灵》表达方式分析:,文章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举例如下:叙述–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哨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挟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里,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菌,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抒情–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表达技巧—-对比法:这里有两个对比法——-一是高大的银杏树与星星点点的雪中小花小草的对比,以银杏树的高大更加衬出他们的小。二是小花小草的孱弱与严寒天气的对比,但他们正因为小而显得有一种特别的伟大和美丽。那就是他们的以渺小的身躯“坚忍不拔而又生机勃勃的活在雪地里。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伟大。
3.阅读明末文学家张岱《西湖七月半》,对其中所涉及的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进行分析。
答:《西湖七月半》以一种诙谐的手法,写出了游湖的五种人,他们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以三言两语的笔画勾勒出五种形态各异的人,写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形象地将市井闲徒的特征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层层的白描文字中,夹杂着作者醉心于昔日繁华生活的怀旧情绪。 “此时月如镜新磨[48],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作者由动入静,描写了文人雅士,趁俗人散去后,才邀约三五好友名妓,在月下同坐。此刻轻歌曼舞,美酒千杯,佐以如镜明月、清秀山水、幽香荷花。环境的优雅,映衬出作者等诸人情怀的高雅。一俗一雅,两相对比,褒贬不言自明,将作者的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无所不看,而“实无一看”。他们以此为乐,什么雅与俗,统统不在话下。古往今来,大凡在人群簇拥的热闹场合都能碰到此辈。作者在此白描传神。“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这一段插叙,回应开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的论断,具体描写,缴足其意,同时又为下文作铺垫和反衬。““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写通宵盘桓,兴尽方散,与前文众人游湖匆匆聚散恰成对照。兴尽而散,却并不急于回城,而复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这个富有诗意的结尾,更显得雅韵流溢,余香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