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作业要求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每题5分):

1.从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之有序等不同角度,全面阐述你对文体差异的理解。

2.试述你对文体分类及其标准的理解;以人的意识功能作为文体分类的依据,你认为合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依据教材,人的意识功能有三种基本分式;据此,我们可以对文体分为三大类别。请根据自己的阅读实践,为三种类别的文本各寻找不少于三篇例文。

答题操作

◆请将3个问题分别拷贝到word中,然后在相应的问题下写上你的答案(字数不限,但要能清楚准确表达出你的观点)。

◆在本页面中点击“添加提交”,然后根据提示将你的作业上传。

◆如果你想作业进行修改,请点击“编辑我已提交的作业”

参考答案1:

问题 1 答案:

叙述

在记叙文文体中的理解:记叙文常以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为主要内容。例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详细叙述了自己童年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从开始的胆怯、犹豫,到在父亲的鼓励下一步一步克服困难最终成功脱险的全过程。叙述时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清晰地展现了每个环节,让读者能跟随作者的回忆一同经历事件,感受其中的情感变化和成长启示。这里的叙述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通过对人物行动和事件进展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和主题。
在小说文体中的理解:小说中的叙述更为复杂多样,它不仅要讲述故事,还要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构建复杂的情节和世界观。以《骆驼祥子》为例,小说通过叙述祥子在不同阶段的生活经历,如他来到城市后努力拉车攒钱买车,却一次次遭遇挫折的过程,展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叙述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顺叙使故事自然流畅地发展,让读者清晰地了解祥子的人生轨迹;插叙部分则如对祥子过去农村生活的回忆,丰富了人物的背景和性格成因,使读者更能理解祥子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深刻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
在散文文体中的理解:散文的叙述相对自由灵活,往往围绕一个主题或情感线索展开。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以 “背影” 为线索,叙述了父亲在火车站为 “我” 送别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叙述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重点选取了父亲攀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这个片段进行细致叙述,通过这一简单的动作,展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散文中的叙述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以真实、细腻的生活片段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对亲情、人生等的思考。

描写

在记叙文文体中的理解:记叙文的描写用于使人物和事件更加生动形象。在《我的母亲》中,作者对母亲的外貌、神态、动作等进行了描写,如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通过对母亲整体形象的简单描述,让读者对母亲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叙述母亲的一些生活场景时,又通过动作描写 “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突出了母亲的勤劳和认真的品质。这些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母亲的伟大和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在小说文体中的理解:小说中的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的关键手段。在《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林黛玉的美貌和柔弱、聪慧又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而对贾府环境的描写,如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 hǎi。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通过对贾府奢华的陈设布置的描写,展现了贾府的富贵和显赫,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特定的环境背景,也暗示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命运。
在散文文体中的理解:散文中的描写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对莫高窟的描写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作者通过对莫高窟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深厚、悠远的文化意境,抒发了对中华文化的敬仰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之情,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莫高窟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和历史的厚重感。

说明

在说明文文体中的理解:说明文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清晰准确地介绍事物的特征、性质、功能等。例如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作者详细说明了中国建筑在结构、装饰、布局等方面的特点。如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一)个别建筑的构成,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通过条理清晰的说明,运用分类别、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让读者对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有了系统而准确的认识,使读者能够科学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相关知识,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在其他文体中的应用(如科普文等):在科普文中,说明起着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比如在一篇介绍植物光合作用的科普文章中,会详细说明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和作用。“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等方式,向读者清晰地解释了复杂的科学概念和现象,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

议论

在议论文文体中的理解:议论文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见解为核心,通过议论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在《谈骨气》一文中,作者开篇提出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通过列举孟子的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作为理论论据,并分别举例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食嗟来之食的穷人以及闻一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毫不畏惧等具体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深入论证了中国人的骨气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情境中,使读者深刻认识到骨气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接受并认同作者的观点,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其他文体中的体现(如散文中的议论等):在散文中,议论常常与抒情、叙述相结合,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在叙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过程中,穿插了一些议论。如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这段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中国国民精神麻木的痛心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使文章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叙述,更上升到了对社会现象和民族精神的反思层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批判性。

抒情

在抒情文文体中的理解:抒情文以抒发作者的情感为主要目的,情感表达真挚而强烈。例如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通过对康桥美景的细腻描绘,如金柳、波光、艳影等,融入了自己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整首诗以抒情为主线,用优美的语言和意象,将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和故地的深情厚意,以及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惆怅,使读者能够与诗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其他文体中的运用(如诗歌、散文等):在诗歌中,抒情是其灵魂所在。如舒婷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 ——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 ——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诗人通过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运用象征手法,以木棉和橡树为意象,抒发了一种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观,情感真挚而坚定,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在散文中,抒情也常常与其他表达方式融合。如巴金的《随想录》,在回忆往事、反思历史的过程中,充满了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和情感抒发。作者以真诚的态度,抒发了对过去错误的反思、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之情,使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波澜和精神力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问题 2 答案:

叙述的表现技法

顺叙: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使故事的发展脉络清晰自然。例如在《鲁宾逊漂流记》中,作者从鲁滨逊离家出海开始,依次叙述了他在海上遭遇风暴、漂流到荒岛、在荒岛上生存以及最终获救的全过程。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跟随鲁滨逊的经历,一步一步了解他在荒岛上的生活和成长,感受到他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勇气,仿佛亲身经历了他的冒险之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真实感。
倒叙:先叙述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的情节片段,然后再回溯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如在《百年孤独》的开篇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作者以一个未来的场景作为开头,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再逐步讲述家族的历史和故事。这种倒叙手法打破了传统的叙事顺序,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深入阅读,同时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和历史的沧桑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联系。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相关的其他事件或背景信息,丰富故事内容,补充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在《故乡》中,当作者回到故乡见到闰土时,插入了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如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通过这段插叙,与现实中中年闰土的麻木、迟钝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对人的压迫和改变,也丰富了闰土这个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层次,同时也深化了文章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主题。

描写的表现技法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外貌特征的描绘,展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在《巴黎圣母院》中,对卡西莫多的外貌描写 “他那四角形的鼻子,那马蹄形的嘴巴,那猪鬃似的红眉毛底下小小的左眼,那被一只大瘤遮住了的右眼,那像城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那露出一颗如象牙般长的大牙的粗糙的嘴唇,那分叉的下巴,尤其是那一脸轻蔑、惊异和悲哀的表情……” 生动地刻画了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表,与他内心的善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了人物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也为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转折埋下了伏笔。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在《茶馆》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各具特色,如王利发的圆滑、世故,常四爷的正直、豪爽,刘麻子的奸诈、贪婪等,都通过他们的语言生动地展现出来。人物的语言不仅反映了他们的身份地位和生活经历,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展现了社会各阶层的众生相和时代的变迁。
动作描写:对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致刻画,能够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在《孔乙己》中,“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通过对孔乙己争辩时的动作描写,如 “涨红了脸”“青筋条条绽出” 等,生动地表现了他既自命清高又穷困潦倒的尴尬处境,以及他死要面子、迂腐可笑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对这个人物形象印象深刻。
心理描写: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在《简・爱》中,简・爱对罗切斯特先生的感情经历了许多波折,作者通过对简・爱的心理描写,如 “我知道我必须隐藏我的感情,我必须把希望的火焰扑灭,我必须牢牢记住他不可能十分喜欢我。我必须不断地重复我们是永远分离的;然而,只要我一息尚存,只要我还能思想,我就不能不爱他。” 细腻地展现了简・爱内心的矛盾、挣扎和坚定的爱情信念,使读者更能理解她的性格和行为动机,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和作品的情感深度。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描绘自然景色和地理环境,为故事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在《老人与海》中,对大海的描写 “老人看见眼前有些黑点子,已经有苍蝇开始围在他旁边了,他的汗水在阳光里像许多白色的丝一样流下来,那些丝一直流到他的颧骨上,然后继续从他的腮帮上流下来。他的背已经被太阳晒得起泡了,他的脸也被晒得像皮革一样黑,并且起了皱纹。” 通过对海上恶劣环境和老人身体状况的描写,烘托出老人在与大海和命运搏斗时的坚韧和顽强,同时也暗示了这场斗争的艰难和残酷,为故事增添了悲壮的色彩,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展现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和文化氛围等,揭示故事发生的根源和人物行为的社会原因。在《骆驼祥子》中,对老北京城市风貌、街道胡同、人力车夫的生活场景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如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 生动地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军阀混战时期老北京的黑暗、混乱和贫穷,揭示了祥子生活的艰难和他最终走向堕落的社会根源,使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无奈命运。

参考答案2:

1.写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本的表现内容要求语言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我们称之为表达方式。请结合不同的文体,选择文本,有所侧重地谈谈你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

答: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不仅是叙述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而且几乎在所有文体的写作中都程度不同地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从不同文体写作比较的角度来看,一般而言,详细叙述主要运用于记叙类文体写作,而概括叙述则普遍运用于其他各种文体类型的写作之中。

2)描写:是写作者运用描绘性的语言,把人物、景物或场面的状态或特征具体、形象和生动地表现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3)说明:是写作运用解说性语言,对事物的形状、结构、功能、用途、成因、性质、特征、关系、意义等进行客观地介绍和解释的一种表达方式。说明是说明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例如像在科普文章、解说词、说明书、内容提要、教科书、辞书等文体的写作中,说明都占据着写作的主导地位。新闻写作中起注释性作用的背景材料,理论写作中的概念解释,记叙类写作中的人物经历、事物由来及其特征、用途的介绍,乃至剧本中的舞台提示,诗歌前的小序,游记中的风光、文物介绍等,都离不开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4)议论:是写作者运用论说语言,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某种现象的理性认识正确性的一种表达方式。议论是议论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

5)抒情:是写作者运用情感化的语言,主要借助于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来抒发和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抒情多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的写作,尤其是在抒情诗和抒情散文中,更成为作品的主要表达方式。

2.表达方式在其具体运用过程中,会因写作的具体需要而在写作者的灵活运用中形成许多特殊方法,即通常所说的“表现技巧”。请选择文本,结合相应的表达方式,分别介绍最主要的表现技法。

答:表现技法包括:叙述技法,描写技法,说明技法,议论技法,抒情技法。

叙述的表现技法有这样几种: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平叙法。

描写的表现技法有:烘托法,对比法,错综法。

说明的表现技法有: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

议论的表现技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反证法。

抒情的表现技法有:客观法,主客化合法,主观法。

散文《雪野里的精灵》表达方式分析:,文章运用叙述、描写、抒情、

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举例如下:叙述–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哨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挟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里,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菌,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抒情–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表达技巧—-对比法:这里有两个对比法——-一是高大的银杏树与星星点点的雪中小花小草的对比,以银杏树的高大更加衬出他们的小。二是小花小草的孱弱与严寒天气的对比,但他们正因为小而显得有一种特别的伟大和美丽。那就是他们的以渺小的身躯“坚忍不拔而又生机勃勃的活在雪地里。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伟大。

3.阅读明末文学家张岱《西湖七月半》,对其中所涉及的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进行分析。

答:《西湖七月半》以一种诙谐的手法,写出了游湖的五种人,他们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以三言两语的笔画勾勒出五种形态各异的人,写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形象地将市井闲徒的特征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层层的白描文字中,夹杂着作者醉心于昔日繁华生活的怀旧情绪。 “此时月如镜新磨[48],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作者由动入静,描写了文人雅士,趁俗人散去后,才邀约三五好友名妓,在月下同坐。此刻轻歌曼舞,美酒千杯,佐以如镜明月、清秀山水、幽香荷花。环境的优雅,映衬出作者等诸人情怀的高雅。一俗一雅,两相对比,褒贬不言自明,将作者的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无所不看,而“实无一看”。他们以此为乐,什么雅与俗,统统不在话下。古往今来,大凡在人群簇拥的热闹场合都能碰到此辈。作者在此白描传神。“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这一段插叙,回应开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的论断,具体描写,缴足其意,同时又为下文作铺垫和反衬。““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写通宵盘桓,兴尽方散,与前文众人游湖匆匆聚散恰成对照。兴尽而散,却并不急于回城,而复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这个富有诗意的结尾,更显得雅韵流溢,余香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