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作业要求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每题5分):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文”,这里的“文”包含多层次的内涵,请结合教材内容,作简要分析、梳理。

2.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文本语言的准确、畅达、简洁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开始阅读

3.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散文《雪野里的精灵》,对文本语言的文采之美进行分析。开始阅读

答题操作

◆请将3个问题分别拷贝到word中,然后在相应的问题下写上你的答案(字数不限,但要能清楚准确表达出你的观点)。

◆在本页面中点击“添加提交”,然后根据提示将你的作业上传。

◆如果你想作业进行修改,请点击“编辑我已提交的作业”

参考答案1:

问题 1 答案:

教材中 “言之有文” 的 “文” 包含多层次内涵。

首先,“文” 指的是语言的基本要求,即准确。准确要求用词恰当、表意明确,能够精准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所描述的事物特征等,避免模糊不清或产生歧义,这是写作表达的基础,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

其次,畅达也是 “文” 的重要内涵。畅达意味着语言通顺流畅,句子结构合理,逻辑连贯,读起来自然顺畅,没有拗口或晦涩之感,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内容发展。

再者,简洁是 “文” 的另一体现。简洁要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不啰嗦、不累赘,能够以最精炼的文字传达核心信息,避免冗长拖沓的表述,提高表达效率。

此外,“文” 还体现在文采方面。文采包括多种表现形式,如词语的丰富多样、句式的灵活运用、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等。丰富的词语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灵活的句式,如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排比句、对偶句等的交替使用,能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也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深化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问题 2 答案: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语言体现出了准确、畅达、简洁等基本特征。

准确性方面,文章用词精准。例如对马克思的贡献描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性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相类比,准确地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毫不含糊地表达了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

畅达性上,文章逻辑连贯,过渡自然。从对马克思逝世情景的描述,到回顾其一生的伟大贡献,再到对他的高度评价,行文如流水,一气呵成。句子之间衔接紧密,读者能够很顺畅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脉络。例如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不仅如此” 起到了很好的衔接过渡作用,使文章在阐述马克思的贡献时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简洁性表现为语言简练。文章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长的表述,用简洁的语言直击要点。如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简洁地指出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成就并非他最主要的方面,从而自然地引出对他更伟大的革命家身份和贡献的论述,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

问题 3 答案:

在散文《雪野里的精灵》中,文本语言展现出了独特的文采之美。

词语运用丰富多样。作者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绘雪野中的精灵以及周围的环境。如 “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攒攒挤挤”“比肩争头” 生动地表现出了小花数量之多和它们生机勃勃、竞相生长的姿态,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一片热闹的雪野之景。

句式灵活多变。文中既有简洁明快的短句,如 “那是怎样的花呀!” 突出了作者看到小花时的惊叹之情;又有舒缓优美的长句,如 “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详细地描写了小花的茎、叶、根的特点,节奏舒缓,让读者能细细品味小花顽强的生命力。

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精妙。比喻手法的运用,如 “那是我见过的最顽强的花,它亭亭玉立地开在石缝间,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将小花比作亭亭玉立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花在恶劣环境中依然美丽绽放的姿态,赋予了小花人的情感和气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拟人手法也随处可见,“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默默无声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将根拟人化,“默默无声地准备” 写出了根的奉献精神和默默的生命力,使读者对小花的根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也使文章更加富有情趣。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雪野之中,感受到了精灵们的独特魅力和顽强生命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参考答案2:

1. 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文”, 这里的“文” 包含多层次的内涵, 请结合教材内容, 作简要分析、梳理。

答: 教材中的“言之有文” 中的“文” 首先是指文本写作中书面表达的基本特征: 准确, 畅达和简洁; 然后是指文本写作中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 包括: 声韵美与辞藻美, 感性美与理性美, 朴

素美与华丽美。

2. 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 的相关理论解释, 阅读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对文本语言的准确、 畅达、 简洁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1. 本文语言准确严密, 处处关照呼应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 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和悼念, 对他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人格的赞美,评价马克思的伟大的历史功绩, 以及对反动派的蔑视等, 遣词用句都十分确切、 明白。 如第一段说明马克思逝世, 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他在安乐椅上安静的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第七段在评述马克思斗争精神 和实践活动时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 顽强和卓有成效, 是很少见的”; 又如把创立国际工人协会说成是马克思“全部活动的顶峰”“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 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 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冲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 用了“嫉妒”、“污蔑”、“驱逐”“诽谤”“诅咒” 以及“尊敬、 爱戴和悼念分别表明敌人与战友对他不同的态度。”从语言的严密性来看, 无论是一句中的修饰和限制, 还是句与句, 段与段之间的过度、 承接与照应, 都十分严谨, 周密。 例如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 对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 对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成为下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伟大贡献的一个总纲。 第六段中“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前一句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句话, 概括第 3-5 段的内容, 也与第二段中“对于历史科学” 相呼应; 后一句开启下文, 与第七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相连, 并为从时间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又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第三段中“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 这两句从精神的要求看似与它们的前一句重复, 但它们之间一方面相互呼应, 一方面又分别从另一个角度对前一句进行阐释, 进一步揭示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大意义。 全段文字中用一个多重复句的

形式表述, 意思表达十分严密。 第六段中“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 一句, 两个破折号中间的文字对前面的话加以补充与解释, 全句意思畅达、 周密, 同时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2. 本文议论、 记叙、 抒情融为一体, 结构严谨, 连贯畅达。

全文以议论为主题, 全面而准确的评价了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 而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 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 畅达简洁, 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抒情的成分贯穿全文, 对马克思逝世的悼念和惋惜之情蕴含字里行间, 对马克思杰出贡献和伟大人格的崇敬赞颂之情流溢与言表, 具有感人的力量。本文结构十分严谨, 各部分之间, 每层意思之间充满内在联系: 革命家马克思和科学家马克思的统一; 作为科学巨匠, 他的两大发现之间的统一, 它的科学研究成果和 他对科学事业看法的统一;作为革命家, 他的斗争事迹和斗争风格的统一, 在斗争中他的爱与憎的联系; 等等。 这恰恰证明马克思身上各种优秀的品质及特征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这使得本文的结构呈现出前后连贯、 相互为用、步步深入的特点, 如行云流水, 层次分明而又难解难分。

3 本文内容高度简洁, 凝练概括。

悼词内容通常以介绍逝者为的生平事迹为主, 一般按时间顺序行文。 但本文没有沿袭这一套路,而是按照马克思伟大历史功绩两个方面, 以先一般, 后特殊的逻辑顺序行文。马克思一生可介绍的内容很多, 例如他的思想是如何有“青年黑格尔派” 转到革命民主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的; 他是如何参加共产主义者联盟, 并与恩格斯共同起草科学共产主义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的; 他是如何宣传巴黎公社的意义, 支持公社的事业, 帮助公社流亡者的; 还有他的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 等在内的一系列光辉著作等等。 但如果这样写起来, 是必要长篇大论, 而且参加马克思葬礼的都是他的老朋友和亲属, 对马克思的一生都比较熟悉。 所以恩格斯不单是以马克思亲密战友的特殊身份抒发自己个人的哀思, 也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伟大导师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 对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做了科学评价。 全文仅一千三百多字, 对于熟悉和了解马克思的人, 介绍这些内容就已足够; 对于不熟悉或想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的人, 这些话也足以使他们受到震撼。

综上所叙, 本文语言的准确、 畅达、 简洁, “整体言之有文”。

 

3. 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 的相关理论解释, 阅读散文《雪野里的精灵》, 对文本语言的文采之美进行分析。

答: 语言分析: 文章写了千年银杏树和雪地里星星点点的小花小草, 一大一小, 一个穿越千年,生命不断裂, 一个每年一枯荣, 生生死死。“我” 的感受是什么呢? 在定林寺苍劲高大的银杏树面前的感受是: “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 所征服, 所溶解。“我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而在小花小草面前, “我” 感受的事: 这些米粒大小的生命, 像是在告喻我: 希翼、 渴望、 追恋、 向往,是一种生命的本质。 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 它们也会顽强的举起美的萌芽, 绝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的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