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形考任务1:

1.

钢筋与混凝土两种材料的温度线膨胀系数相差较大。

判断题 (5 分) 5
2.

对于延性要求比较高的混凝土结构(如地震区的混凝土结构),优先选用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判断题 (5 分) 5
3.

钢筋的伸长率越小,表明钢筋的塑性和变形能力越好。

判断题 (5 分) 5
4.

粘结和锚固是钢筋和混凝土形成整体、共同工作的基础。

判断题 (5 分) 5
5.

一般来说,设计使用年限长,设计基准期可能短一些;设计使用年限短,设计基准期可能长一些。

判断题 (5 分) 5
6.

荷载设计值等于荷载标准值乘以荷载分项系数,材料强度设计值等于材料强度标准值乘以材料分项系数。

回答错误

判断题 (5 分) 0
7.

我国《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8-2021)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

单选题 (5 分) 5
  1. C10

  2. C15

  3. C20

  4. C25

8.

钢筋经冷拉后,( )。

单选题 (5 分) 5
  1. 可提高 image.pngimage.png

  2. 可提高 image.png和伸长率

  3. 可提高image.png 和 image.png

  4. 可提高image.png ,但不能提高 image.png

9.

混凝土强度等级C30表示:( )。

单选题 (5 分) 5
  1. 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image.png 30 N/mm2

  2. 混凝土的棱柱体抗压强度设计值 image.png 30 N/mm2

  3. 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image.png  30 N/mm2

  4. 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达到30 N/mm2的概率不小于95%

10.

( )是结构按极限状态设计时采用的荷载基本代表值,是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中对各类荷载规定的设计取值。

单选题 (5 分) 5
  1. 荷载标准值

  2. 组合值

  3. 频遇值

  4. 准永久值

11.

关于素混凝土梁与钢筋混凝土梁在承载力和受力性能方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

多选题 (5 分) 5
  1. 素混凝土梁的破坏形态属延性破坏

  2. 适筋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形态属延性破坏

  3. 相同截面尺寸的素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梁,前者的受弯承载力更高

  4. 相同截面尺寸的素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梁,后者的受弯承载力更高

12.

钢筋与混凝土之所以能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主要基于( )。

多选题 (5 分) 5
  1. 钢筋和混凝土之间良好的黏结力

  2. 接近的温度线膨胀系数

  3. 接近的抗拉和抗压强度

  4. 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

13.

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多选题 (5 分) 5
  1. 承载力高

  2. 耐久性佳

  3. 耐火性好

  4. 自重轻

14.

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缺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多选题 (5 分) 5
  1. 取材不方便

  2. 抗裂性差

  3. 需用大量模板

  4. 施工受季节性影响

15.

关于高强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多选题 (5 分) 5
  1.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高强混凝土的弹性极限较高;

  2.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高强混凝土与峰值应力对应的应变值较高;

  3.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高强混凝土在荷载长期作用下的强度以及与钢筋的粘结强度均较高;

  4. 高强混凝土的极限应变比普通混凝土高。

16.

影响混凝土徐变的主要因素有( )。

多选题 (5 分) 5
  1. 施加的初应力水平

  2. 加荷龄期

  3. 养护和使用条件下的温湿度

  4. 混凝土组成成分以及构件的尺寸

17.

结构的功能要求包括( )。

多选题 (5 分) 5
  1. 安全性

  2. 经济性

  3. 耐久性

  4. 适用性

18.

结构上的作用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下列属于间接作用的是( )。

多选题 (5 分) 5
  1. 地震

  2. 风荷载

  3. 地基不均匀沉降

  4. 温度变化

19.

当结构或构件出现( )时,我们认为其超过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多选题 (5 分) 5
  1. 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

  2. 构件挠度超过允许的限值

  3. 结构或构件丧失稳定

  4. 构件裂缝宽度超过了允许的最大裂缝宽度

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多选题 (5 分) 5
  1. 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中某项规定限度的状态称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2. 施加在结构或构件上的力属于直接作用;

  3. 引起结构变形和产生内力的原因属于间接作用;

  4. 结构抗力是指整个结构或结构构件承受作用效应(即内力和变形)的能力。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形考任务2:

1.

梁的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级钢筋。

判断题 (5 分) 5
2.

板的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也可采用HPB300、RRB400级钢筋。

判断题 (5 分) 5
3.

混凝土保护层应从最外层钢筋的外边缘起算。

判断题 (5 分) 5
4.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中考虑了受拉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判断题 (5 分) 5
5.

钢筋混凝土梁沿斜截面的破坏形态均属于脆性破坏。

判断题 (5 分) 5
6.

剪跨比不是影响集中荷载作用下无腹筋梁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回答错误

判断题 (5 分) 0
7.

下列关于钢筋混凝土单筋梁 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单选题 (5 分) 5
  1. 是个定值

  2. 钢筋等级高, 小

  3. 混凝土等级高,同时钢筋等级高, 小

  4. 混凝土等级低,同时钢筋等级高, 小

8.

钢筋混凝土单筋梁正截面的有效高度是指:( )。

单选题 (5 分) 5
  1. 受压混凝土边缘至受拉钢筋截面重心的距离;

  2. 受拉混凝土边缘至受压钢筋截面重心的距离;

  3. 受压混凝土合力作用点至受拉钢筋截面重心的距离;

  4. 受拉混凝土合力作用点至受压钢筋截面重心的距离。

9.

少筋梁破坏时,( )。

单选题 (5 分) 5
  1. image.png ,裂缝宽度及挠度过大;

  2. image.png ,裂缝宽度及挠度过大;

  3.  image.png,受压区混凝土压碎;

  4. image.png,裂缝宽度及挠度不大,受压区混凝土未被压碎。

10.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过程中,不考虑受拉混凝土作用,这是因为( )。

单选题 (5 分) 5
  1. 中和轴以下混凝土全部开裂;

  2. 混凝土抗拉强度低;

  3. 中和轴附近部分受拉混凝土范围小且产生的力矩很小;

  4. 混凝土退出工作

11.

当少筋梁的受拉钢筋刚屈服时,梁正截面的承载能力:( )。

单选题 (5 分) 5
  1. 基本达到最大值

  2. 超过最大值

  3. 离最大值还有较大一段距离

  4. 仍会增长

12.

通常,提高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和刚度的最有效方法是:( )。

单选题 (5 分) 5
  1. 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2. 提高钢筋强度等级

  3. 增大截面宽度

  4. 增大截面高度

13.

对于一般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提高混凝土等级与提高钢筋等级相比,对承载能力的影响为( )。

单选题 (5 分) 5
  1. 提高钢筋等级效果大

  2. 提高混凝土等级效果大

  3. 提高混凝土等级与提高钢筋等级是等效的

  4. 均无提高

14.

下列选项中,( )不是影响无腹筋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单选题 (5 分) 5
  1. 剪跨比

  2. 混凝土强度

  3. 纵向钢筋

  4. 箍筋的配筋率及其强度

15.

相同的梁,由于剪跨比不同,斜截面破坏形态会不同。其中剪切承载力最大的破坏形态是:( )。

单选题 (5 分) 5
  1. 斜压破坏形态

  2. 剪压破坏形态

  3. 斜拉破坏形态

  4. 剪弯破坏形态

16.

无腹筋梁的抗剪承载力随剪跨比的增大而( )。

单选题 (5 分) 5
  1. 增大

  2. 减小

  3. 基本不变

  4. 先增大后减小

17.

梁斜截面破坏有多种形态,且均属脆性破坏,相比之下,脆性较大的破坏形态是:( )。

单选题 (5 分) 5
  1. 压弯破坏

  2. 剪压破坏

  3. 斜拉破坏

  4. 剪弯破坏

18.

无腹筋简支梁主要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力:( )。

单选题 (5 分) 5
  1. 纵筋的销栓力

  2. 混凝土骨料的啮合力

  3. 混凝土与受拉钢筋形成的拱

  4. 不能确定

19.

image.png 的范围内,适当提高梁的配箍率可以( )。

单选题 (5 分) 5
  1. 显著提高抗剪承载力

  2. 防止斜压破坏的出现

  3. 显著提高斜裂缝开裂荷载

  4. 使斜压破坏转化为剪压破坏,从而改善斜截面破坏的脆性

20.

在梁的斜截面设计中,要求箍筋间距 ,其目的是:( )。

单选题 (5 分) 5
  1. 防止发生斜拉破坏

  2. 保证箍筋发挥作用

  3. 防止发生斜压破坏

  4. 避免斜裂缝过宽